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從APICTA看IT創業成功方程式

容志偉

2012年12月11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7版

資訊科技創業(Start-up)是很多香港工程師及大學生的夢想,希望創出另一個Facebook、WhatsApp又或Angry Birds,一來可以改變世界,同時為自已帶來不俗的回報。

資訊科技創業跟其他行業的創業分別很大,在其他行業例如服務業,創業者需要資金來招聘大量人手,每個項目都有固定的人力資源成本,同時也可能要繳交高昂租金。

如果透過產品創業,創業者也需要資金來購買原材料做生產及支付存倉成本,更不少得強大的銷售渠道。然而,資訊科技創業卻沒有這些難題。只需數個工作人員,以非常低的租金(如以Home Office工作更是零租金)以及互聯網作銷售渠道,在沒有生產和存倉成本的情況下便可以有收入。看似簡單,但資訊科技創業的死亡率卻非常高。一個能夠成功起步的資訊科技創業需要什麼條件呢?

IT創業成功起步的條件

筆者所創辦的公司今年有幸被提名代表香港,參加剛剛於汶萊舉行的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APICTA Award)比賽。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是由亞太區內十六個經濟體系,包括南韓、新加坡等資訊科技強國,聯合舉辦的國際性資訊科技獎項。因為筆者的公司所研發的是幫助學生能夠在沒有音樂老師的情況下,也能練習專業音樂考試(如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智能音樂老師軟件,因此公司同時代表香港出賽創業公司組及電子學習組。

在整個創業公司組的評審過程中,其評分標準就是資訊科技創業公司能否成功起步,繼而飛黃騰達,又或失敗死亡的量化指標。因此這個標準對資訊科技創業者有一定啟示。

佔分數最多的指標是產品或服務是否有很高的入場門檻。最直接的是知識產權,例如專利等。即使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天下無敵,但競爭者可以在無須向創業公司繳付任何費用便能做到相同,甚至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話,這間創業公司很快便會消失。創業公司如只是應用其他公司的科技而沒有自行研發科技,也就不符合這個條件了。

另一個佔同樣多分數的是能不能跟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有非常重大的差別。可以是效果,也可以是成本。很多創業公司只希望跟隨潮流、人做我做,當然最後是失敗收場。看看現在還有多少間網上團購仍然能生存便知道情況了。

第三個佔分數較多的指標是營運模式能否很容易變大。創業公司如能以非常低,甚至零成本來增加全球的銷售,便能符合這個要求了。例如,在無須增加硬件的情況下,也能增加月費用戶便是其中一樣。相反,為客戶做資訊科技項目便不是了。

另一個指標是團隊的組成。創業公司是否只有工程師,又或團隊已包括市務及財務專家,都是重要的因素。

當然另外還有一些評審標準,如商業模式、市場推廣等等。

商業模式與市場推廣

很多創業者和工程師都說科技及創意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一個創新的意念,再加上所擁有的高超工程知識,便能成功。但產品創新以及科技應用所佔的分數,在評分標準中,名列尾三。產品創新以及科技應用是必須,但不是最重要。

以上的評分標準,都是白紙黑字列明的。但其實有一個更重要而沒有列明,又是很多創業者所忽略的:你的演說是否動人,還是聽眾聽了20秒後已經沒有心情繼績聽下去。這個比賽要求公司人員親身在汶萊,現場用20分鐘演說給評判作評審。如演說者無法清楚表達內容給評判,又或不能使評判感興趣,即使公司在每個指標都很好,都是不能成功。

其實演說技巧是每個創業者都必須要有的技能。無論是向潛在投資者推銷公司,又或向客人推銷產品及服務,本身都是演說。

經過了兩天的評審,筆者的公司幸運地獲得最佳創業公司大獎,也同時獲得電子學習組的優異獎,成為香港隊中最好成績的公司。

雖然獎項肯定了公司有不錯的起步,但公司能否飛黃騰達,未來還要更多努力和時間才能使公司更進一步。但筆者可以肯定的是香港隊其他參賽公司其實也非常出色。

即使香港的創業文化不盛行,也沒有如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資訊科技創業公司有政府強大的幫助(如在今次比賽,香港隊雖然代表香港,但香港隊中所有公司的酒店機票都是自費的!),但筆者相信以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及決心,無論資訊科技創業者是在科學園、數碼港、火炭、觀塘,又或是在家中默默耕耘, 天道定必酬勤!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強積金應以公用事業模式監管及營運

容志偉

2012年10月30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9版

還有兩天,每個打工仔都要面對的強積金,將容許僱員自行選擇僱員供款部分的受託人公司,即所謂的半自由行。正當市民都認為這項德政能夠改善強積金回報的時候,其實,在現行收費制度下,即使實行全自由行,強積金回報也無法大幅改善。

只要所有受託人公司有默契,一起採取象徵式減費的策略及不限制基金經理的花紅收入,在香港未有競爭法的情況下,打工仔的回報仍會繼續遭基金經理和受託人公司蠶食。

基金買賣本是你情我願的商業行為,願者上釣,收費回報無須亦不應監管。但強積金卻不是。在現行制度,強積金就如生活必需品。情況就如我們在香港居住便必須向中電(002)或港燈交電費,又或每天都要向九巴、新巴、地鐵等付上交通費一樣。既然強積金是民生必需品,強積金受託人公司也應以中電、九巴的公用事業模式監管及營運。

影響民生 當設盈利上限

首先,正如中電一樣,受託人公司每年的盈利應設上限。現在中電的盈利上限是資產的百分之九點九九。受託人公司盈利上限可以是管理的強積金資產的某個百分比,而資產愈大,百分比應愈少。

雖然設有盈利上限,但受託人公司仍能以工資或花紅,及增加行政開支,調節盈利,未必真會降低收費,從而改善投資者的回報。因此,盈利要有上限外,管理費、行政費以及基金經理的工資花紅制度也應要改革。

正如所有其他公用事業一樣,受託人公司的收費應要由公營監管組織批准,情況就如中電、九巴等加價要由立法會批准一樣。而受託人公司的基金經理的工資花紅也應包含懲罰機制,如基金經理負責的強積金未能達到某一指定回報,例如在減去所有費用後,僱員實收的香港股票基金的回報未能等於或高於盈富基金(2800)的回報,基金經理的工資和花紅便應受限,而受託人公司也要向監管組織繳付懲罰費用。

雖說投資有風險,但連一個普通市民也可以買的盈富基金的回報也做不到的話,基金經理還好意思拿工資和花紅嗎?再者,以公用事業的模式來看,我們是否可以接受付了電費,卻不確定家中是否有電可用呢?

強積金的回報及開支也應如其他公用事業一樣要透明及統一。

每次我們收到電費單,用了多少電、每度電要多少費用、燃油附加費及政府補貼也一目了然。是中電還是港燈的電費比較貴,也能即時計出。

現在除了在強積金報表上知道回報和表面的收費外,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受託人公司的真正收費和費用是用在哪一方面。受託人公司的收費總包含不同的優惠、回贈,又或其他形形色色的包裝手法,使市民無法直接比較。因此,政府應該要求受託人公司用統一的計算方法及財報方式, 讓市民能夠清楚及容易了解。

有幾十年歷史的物業買賣市場,都能夠由使用不統一及取巧的建築面積來作銷售,轉成由使用統一的實用面積來作銷售。因此只要有決心,只有這麼短歷史的強積金市場也是能改變的。

危中有機 催生中央機構

如果讀者有參與強積金營運,又或是強積金的基金經理,可能會說如果真正執行以上方法,有不少基金經理和受託人公司會因為利潤將會大不如前,而撤出市場,因而可能導致沒有足夠的受託人公司提供服務;強積金制度也會出現危機。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上星期已提出設立中央受託人機構的可行性。在沒有追求公司利潤的壓力下,中央受託人機構的收費肯定比現在的大幅下調,私人受託人公司也必跟隨以留住客人。正所謂有危便有機,如有大量受託人公司因此而撤出市場,政府便會因肯定有足夠的需求而加快成立中央受託人機構。

受託人公司和基金經理如要賺取暴利,其實可以返回傳統基金市場。願者上釣,收費及回報是沒有監管的,香港市民可不是基金公司的提款機!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2012年8月14日星期二

古典音樂表演在港能否產業化?

容志偉

2012年8月14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3版

合唱團能否上市集資?當然沒有人會認真的去答這條問題,因為全世界只有不太多的全職合唱團,而它們能夠自負盈虧已經是非常成功,要它們有足夠盈利以符合上市的條件,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這條問題只是和香港部份合唱團負責人閒談中創新但沒有可能的話題,但某程度上也其實反映了在香港營運一個成功而專業的藝術團體非常不容易。

讀者如果曾經在其他國際大都會如紐約或倫敦生活,無論是公幹或旅遊,都會知道當地的古典音樂表演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業,音樂人可以只需表演便足夠應付生活,可以專心表演。

香港除了少數由政府直接支持的音樂藝術團體,如香港管絃樂團、香港中樂團等外,其實沒有真正能夠做到自負盈虧及有盈餘可作持續發展的職業團體。沒有這類團體, 便沒有可能將藝術表演變成產業。這個也正是為何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遠遠落後其他國際大都會的主因。

非牟利計劃才獲資助

政府經常說有了西九文化區後,這方面便可以改善。但真正能影響藝術團體是否成功並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包括觀眾,可讓團體持續發展的收入和人才。

首先,在香港的基本觀眾其實並不足夠,對古典音樂表演有興趣的市民仍佔非常少數。為何呢?已故流行歌手黃家駒先生曾經說過「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而這句話其實也某程度上適用於古典音樂表演。

男高音在籌款節目唱爆玻璃杯,市民會說「勁」,同樣的男高音在文化中心演唱歌劇卻只有少數觀眾會欣賞。A Cappella (無陪奏合唱,即所有合唱配樂也是由人聲模仿) 在香港的興起,也曾經讓音樂人寄望可以憑A Cappella將音樂表演轉成一種產業。

在可讓團體持續發展的收入方面,在產業未能成形前,團體必須有足夠的資助及支援才能持續發展。雖然藝術發展局有提供資助,但提供的金額及所需條件卻有不少的改善空間。以音樂方面的資助為例,2011年1月至6月所提供給所有20個獲批團體個別計劃的資助總額只是115萬,即每個團體平均只獲大約5萬元。即使再加上其他資助計劃(如一年/兩年資助計劃)的一二百萬,是否足夠呢?但更重要的是其資助條件:獲批的計劃是「必須不可以牟利」。

因此,基於這個資助條件,音樂團體每次獲資助的演出,肯定不可以有盈利,但其他收入,如門票銷售跟原先預計的有所出入時,負責人更要自掏腰包來填數。那麼,團體怎讓可以持續發展呢?

雖然資助是來自公帑,而政府也不應該用公帑來幫某部分人賺錢,但「必須不可以牟利」肯定是其中一個原因使古典音樂表演未能成為產業。

政府其實可以將資助的條件轉成不以單一項目計,而是以多個項目計算,讓賺錢的項目補貼表現不好的項目。即使最後幸運地所有項目完成時有盈餘,只要確保盈餘不會被私有化,是否可以讓團體保留盈餘用來支持將來的項目呢?

同時,為鼓勵商界支持,政府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資助,即若團體獲得商界的捐助或贊助,政府會提供一對一的資助。當然,這種資助是有上限的。但同時,這種資助不必受「必須不可以牟利」的條件所限制。

人才不乏 只欠觀眾

在人才方面,香港並不是沒有人才,而只是沒有足夠的演出機會。以古典合唱為例,雖然在香港有很多業餘,只是由一批朋友組成,目的只是聯誼,也不太重視音樂質素的合唱團,但也有不少非常專業的合唱團和組合。他們所舉行的音樂會更是有國際級的水準,例如:正在舉行的香港聲蜚合唱節,以及將於9月舉行的對弦音樂節2012等。

負責這兩個音樂節的兩位負責人都是專業的香港本地古典音樂家,對音樂要求非常嚴格,雖然大部分團員都是以兼職形式參與,但他們的歌唱水準肯定達國際級數。

由於觀眾群未能成形,而政府的資助也只是杯水車薪,古典音樂表演在香港始終未能成為產業,以致有很多有心音樂人都只夠以兼職形式參予,有些更為了生活而要離開。

除了寄望政府可以加強支持及資助外,如果商界朋友可以贊助多一些本地的古典音樂表演,也肯定對古典音樂表演產業化有很大的幫助。即使未能資助,商界朋友也可以購票入場,欣賞專業的古典音樂,以示支持。難道你只是想看男高音唱爆玻璃杯?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2012年5月29日星期二

希臘、摩通、facebook - 反思資本主義

容志偉

2012年5月29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3版

資本主義是現今全球大部分國家及地區所採行的經濟模式。雖然不同地區所實行的資本主義都有少許差異,但當中的遊戲規則卻大同小異,即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是由市場主導,政府不插手。所有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無論身份是勞工僱員、老闆、投資者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上絕對責任。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者憑智慧、膽色、努力換回金錢或其他形式的回報。敗者輸了,要賠上所擁有的資產,欠債還錢。這也是大部分人認同的普世價值。

欠債不還錢 做錯免受責

然而,近來發生的數件國際事件,雖然有些事件可以說明資本主義仍然有效,但更多事件已經說明資本主義已經被扭曲。筆者嘗試以個人層面,而非國家或公司/團體的層面,來反思資本主義。

希臘是歐債危機的最大源頭。希臘並沒有能力償還債務,即使當年希臘加入歐盟時,在投資銀行協助下做假賬,各國政府和銀行仍盡力幫忙,不斷援助,以求希臘雖然未能即時還債,但也能慢慢償還。

當然,援助是有條件的。希臘必須緊縮開支,盡減福利。但希臘人民卻在剛剛的大選中選了部分的反緊縮的左翼政客,希望不需緊縮,不需還債,大享福利。

幸好左翼政團未能成立聯合政府,但於數星期後的重選卻不知了。

欠債還錢是資本主義中的基本遊戲規則。有人可能會說,希臘人民的生活真的很慘,也真的沒有錢償還。但希臘政府是人民一人一票的選擇,政府錯也是人民錯。錯了便要承擔後果。難道做錯事沒有懲罰,做對的卻要受罰?

再者,希臘真的沒有資源還債嗎?希臘沒有錢,但還有很多的土地。免租一百年又好,直接出售土地又好,都是一種還債方法吧。

希臘人民又要面子,又不事生產,有資源卻不還債,不想緊縮,又要留在歐羅區得到好處,這還是資本主義嗎?如果事情是發生在一百年前,很可能已經發生戰爭了。

摩根大通前陣子因為一個交易員及其部門的投資錯誤,以致損失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而損失似乎還在繼續擴大中。一間投資銀行投資獲利或損失,本是一件平常事。

然而,如果投資銀行的損失過大而要由政府來承擔,卻是另一回事了。還記得數年前因雷曼而起的金融海嘯嗎?筆者不想再說明投資銀行是對是錯,只想討論這次摩通事件有關的交易員及其部門主管。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已經被要求離職或退休,而部分獎金也可能被沒收了,因此他們已得到應得的懲罰。但筆者的問題是,他們的錯誤是單一事件嗎?他們受到的懲罰和他們之前因透過相同獲利模式而得到的獎金合乎比例嗎?

公我贏字你輸的霸權

交易員不斷在金融賭局上賭博,只要每次都贏,每次都可以分非常可觀的花紅。但若輸了,他們只會輸掉工作,又或部分當年的獎金,其他不需負責。

若投資銀行的損失過大,如金融海嘯般,更要由政府和平民百姓以不同的方式承擔。賭十次贏了九次的獎金歸自己,輸了的第十次便歸你。這個「公我贏,字你輸」的遊戲,怎樣也不是資本主義,而是金融霸權主義吧了。

幸好,還有一些事件使我們知道資本主義是仍然有效的。萬眾期待的Facebook終於在美國上市了。一個寂寂無名的青年在短短數年間打做了一個千億美元王國,肯定了資本主義中憑信念,知識和努力便能勝出的真義。這種創新及有遠見的精神,並不是單靠財技可以做到的。

上述觀點可能傾向於哲學。筆者也相信部分讀者並不認同,特別是那些能在金融大賭局中生存的一批。

有些讀者也可能會認為,希臘及摩通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然而,讀者有沒有曾經埋怨樓價和物價好像火箭般上升呢?這都是扭曲了的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後果。

雖然讀者可以說樓價上升只是因為香港政府政策失誤所導致,但如果沒有扭曲了的資本主義導致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使各國政府不斷印銀紙,最後導致資產價格上升,樓價和物價其實不可能如火箭般向上的。一切都有因果吧。讀者如果認同這些扭曲了的資本主義,其實也是幫兇。

筆者相信這種扭曲了的資本主義不能長久。當受害的人數及受害的程度都到達一個臨界點時,一場經濟金融革命便會發生。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職場有周期 熱誠定高低

容志偉

2012年4月17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又到了大學生忙於尋找工作的季節。今年也是第一批90後大學生踏進社會。筆者跟這批即將畢業的Mentee傾談時,除了一些專業學系的Mentee外,其他Mentee總會圍繞着一個問題:「進入哪一個行業比較好呢?」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只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問題,也是想轉行的MBA畢業生和已有數年工作經驗、但發現工作沉悶而想有點改變的在職人士的問題。筆者向Mentee說了一個朋友的際遇來回應他們的問題。

朋友A於90年代末畢業於商學院,拿了一個BBA。即使他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因為當時科網熱潮,毅然踏入了資訊科技行業,從低做起。

當時,朋友A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資訊科技,只是知道加入科網公司人工高,可以在朋輩間得到讚賞及認同。然而,朋友A開始在工作上感到吃力,問題不在要應付的工作,而是他也知道自己沒有熱誠,只是把工作當工作,上班為了下班。

由於科網熱潮爆破前,資訊科技界極需人手,因此,朋友A仍可以安穩地工作。然而,好景不常,科網熱潮爆破後,大信封便交到朋友A手中。

莫讓年華虛度 由於朋友A只有資訊科技行業的工作經驗,當時香港的經濟欠佳,不但工資大不如前,更失去了朋友的讚賞及認同,他無可奈何地要繼續在資訊科技行業中工作。

對朋友A來說,之後的工作生涯非常艱苦,艱苦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資訊科技行業本身(筆者認為資訊科技行業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行業,特別是年輕人,因為可以發揮創意,又可以改變社會),而只是朋友A根本沒有興趣和熱誠。

在2006年中,朋友A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離開了資訊科技行業。他新找的工作是金融行業。他當時轉行的原因,竟然跟剛畢業時進入資訊科技行業時的初衷一樣——人工高和朋輩的讚賞及認同。

筆者其實當時也有擔心朋友A會否重蹈覆徹,因為筆者是知道朋友A對金融經濟沒有多大興趣,更談不上熱誠。最後,當金融海嘯來臨,歷史又再重複一次,再次收到大信封。

幸好是次經濟復蘇速度比預期快,朋友A只是經歷了一段不太長的失業期,之後在金融行業找到另一份工作。然而,工作也非常艱苦,因為每天忙着要交數。

在朋友A失業期間,他時常埋怨自己「黑仔」,因為他每次工作踏足哪一個行業都會「搭沉船」,每次他都是被裁的一批。

個人理想為重

到了近期,朋友A開始改變了想法,知道其實一切都是因果關係,而不是「黑仔」。如果他當初不是只看金錢回報,以及追求朋輩的讚賞及認同,能夠踏實一點,做一 些自己有興趣熱誠的工作,即使開始時工資不太高,更沒有不合理的虛榮職銜,經過十多年努力,肯定現在已有一番不錯的成就。

朋友A其實最有興趣熱誠的,是在藝術相關的行業。不知道朋友A之後會否找到機會再一次轉行,畢竟他已不再是年輕人。朋友A知道他沒有可能重新開始,只希望新一代不要再犯下他的錯誤,這也是朋友A讓筆者寫出他的故事的原因。

大部分Mentee對筆者朋友的際遇都有興趣,因為Mentee不斷向筆者表示他們對將來工作看重的地方是工資、福利和朋友的看法,只問要不要加班等問題。

Mentee口中所說的好行業,是指那些薪高糧準、福利好,還可以在朋輩間炫耀的行業。朋友A的際遇對Mentee來說,可以說是當頭棒喝。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周期,一時的風光,並不代表它會永遠風光。只追逐行業的風光,不問自己是否有興趣和熱誠的話,結果可能整個人生都被工作牽制着,只能追到短期但不持久的金錢回報和虛銜,到頭來一事無成。

相反,在自已有興趣和熱誠的行業中工作,即使短期回報不高,但長遠回報肯定是不錯的,而且可以持久。

筆者和Mentee對話的最後部分,有Mentee仍然要問,其實將來哪一個行業會比較好?雖然筆者不想Mentee仍舊想追逐風光的行業,但也給了他們一些看法。

從全球來看,電子數碼教育可能是下一個興起的行業。就香港而言,藝術相關行業(無論是藝術行政管理,又或藝術表演)可能是下一個在香港發光、發熱的行業。至於Mentee或讀者信不信?反正筆者是信了。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聽聽90及00後心中的香港未來

容志偉

2012年4月3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相信不少讀者,特別是公司管理層,都曾經討論過如何管理80後及對80後的表現作出不同的意見。最早一批的80後大學生已經離開了大學約10年。當然有些80後的表現可能是不盡人意,但其實也有很多80後,比一般大眾印象中成熟,即使面對種種困難和相對不公平的制度,仍能迎難而上。

另外,80後更關心香港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社區事務,又或政制前途,只要對香港未來有關的,80後都會積極參與。即使大眾對部分80後的表達方式有所不滿,但他們關心社會的心是肯定的。

第一批的90後大學生也即將步入社會。90後的想法跟80後又有什麼分別呢?

筆者聘用了一位仍在大學讀書的90後作為兼職員工,他的表現跟80後也有相當的不同。90後所關心的不只是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而是將來,同時也對正確的想法及觀念有更大的堅持。即使面對上司,也會極力堅持。

從正面來看,這對香港的未來非常有利。正當大部分香港人無論是為了生活,又或生活富足後要追求享樂,對正確的想法及觀念不再堅持的時侯,90後的堅持,可能是香港未來其中一個希望。

敢於改變 突破常規

可能讀者未必認同,但跟80後一樣,90後在10至15年後便會慢慢成為香港核心人口中的重要部分及領導層。因此,90後的思考方式及願景,都對香港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90後因為沒有太大的負擔,又或比較願意放棄一些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所以更勇於去改變,突破現有的遊戲規則。若等到遊戲規則被衝擊時,我們才去思考,了解背後原因的話,無論對90後又或全香港人,都會是一個全輸的方案。況且,在裂痕出現之後才去補救,肯定事倍功半。

再者,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認識80後,了解他們對香港未來的想法,以及讓80後和社會融合。面對90後,甚至00後,我們是否又再花不少時間來認識他們呢?面對全球化及國家和地區之間競爭愈來愈激烈,筆者相信香港不可能、也不應該再花這麼長的時間來認識及融合,而社會應該盡早及盡快了解90及00後的想法及他們心中的香港未來。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將會舉辦一個以「香港的下一個十年」為題的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徵文比賽,希望藉此了解我們的90及00後對香港未來十年的所思所想。

徵文比賽 了解思想

徵文比賽分為三組,分別為小學組(就讀小一至小六之學生,文章字數在400至600字之間)、初中組(就讀中一至中三之學生,文章字數在600至800字之間)和高中組(就讀中四至中六之學生,文章字數在1000至1300字之間)。每組均設冠、亞、季軍及約三名優異獎。同時,最多同學參加的學校的頭三名會獲得獎項,各得獎學校及同學也會得到獎學金書券。

是次比賽的首席評判為信報總編輯陳景祥和科大商學院院長鄭國漢教授,而本專欄的作者也會參與評審工作。截稿日期為2012年5月7日下午6時,而頒獎典禮和分享會將於2012年5月27日下午在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中環教學中心舉行。

比賽的詳情,參賽表格以及文章投稿方式,可於網頁http://www.mbaaa.ust.hk/mba2012writing中找到,宣傳海報及資料會於日內寄到全港各中小學。

我們希望得到各讀者的支持,積極鼓勵讀者的孩子或讀者朋友的孩子參賽,讓大家聽聽90及00後心中的香港未來,為香港的未來努力。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一個地庫,讓關心政治種子成長

容志偉

2012年2月28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3版

無論在實行資本主義又或社會主義的國家及地區,政治及經濟總是分不開的。平民百姓除了關心有切身關係的經濟外,即使無論是否有權決定選舉人選,又或是否在政策制定時能否影響結果,他們仍然會積極參與政治,關心及發表意見。

然而,這個情況卻從來不在香港發生。但從宏觀政治的角度來看,一件僭建地庫事件,卻使港人對政治的看法和行動,有了本質上的改變。

港人政治冷感的質變

大部分港人都不太關心政治,認為與自己無關,也不屑參與,大多關心的只是怎樣可以快一點來賺多一點,以及怎樣享受人生。然而,在僭建地庫被揭發的一個星期,特別是在僭建被正式證實的那一天,facebook內所有來自香港朋友的更新及訊息,全部都是對同一事件的意見及再創作圖片,可以說是俗稱的「洗版」。每人都好像在追看電視劇般追看新聞,整件事情的重點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筆者在facebook所看到的意見,很多都是由以前從不關心政治,只會風花說月,又或每天都只是忙碌工作的一群所提出的。日常只看明星又或韓劇的,卻會想轉看新聞台追新聞。當然,民間所累積的怨氣是其中一個觸發點,但對香港來說,這一切都是匪夷所思。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要讓一個人,無論是成年人或小朋友,主動關心及學習一種知識或事物,最重要是培養他的興趣;若沒有興趣,對事情會漠不關心,但當有了興趣,要阻也阻不了。

僭建地庫事件好像已經在港人心中,培養了對政治不少的興趣,同時也深深埋下關心政治的種子,並快速成長。而筆者相信港人無論對政治的關心度,以及相關的誠信、道德等要求,在將來都會不斷提升。

正如上文所說,政治及經濟總是分不開的。港人對政治的質變,也會影響經濟。無論是老闆又或管理層,可能是時候多一點關心社會,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當平民百姓的政治意識有所提高的時候,同時也會提高了對商家的要求。就如上個月發生的廣東道攝影事件,便是管理層政治敏感度不足的結果。

另外,管理層也可以認識多一點香港特色的選舉和制度,有多一點的政治智慧。有選舉便一定有輸贏,無論是代表千絲萬縷利益的特首選舉,抑或義工性質的選舉,都是一樣。

選舉過程是公開透明的。但背後的競爭和所代表的意義,便需要有足夠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智慧來理解及處理。處理不好,輕則令部分人不快,埋下無謂的怨氣,重則管理層輸掉工作,老闆輸掉整盤生意。我們可以選擇不直接參與,但當需要參與時,也要知道怎樣處理。

在僭建地庫事件發生後,有一位代表佛教團體的選委在提名特首候選人時,竟然會將自己的英文姓氏串錯;無論這位選委串錯英文姓氏的原因是什麼,客觀事實是他不會成為提名人,他所代表的團體也不會被記錄為支持某候選人。在這混亂及敏感的時期,這個疏忽錯誤,可能是政治智慧的表現,或許,佛家思想是有一點過人之處。

從正面思維來看,僭建地庫事件其實為香港的政制發展幫助不少。如果三十年後,筆者這一代的子孫問為何香港會有健全的管治架構及選舉,可能我們會答因為在三十年前,即2012年,有一位特首候選人因為發生了一宗僭建地庫事件,因而在港人心中埋下了關心政治的種子,最後使香港的政制邁向更健全的管治架構及選舉。如果沒有這位特首候選人,港人可能仍然只顧賺錢及享受,而政制則五十年不變。我們應該感謝這位特首候選人呢!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