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星期二

從版權修訂條例討論中學習

容志偉

2015年12月22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3版

2015快將過去,筆者又再跟半年一聚的Mentee們見面。Mentee們所討論的,大都是有關這一年工作的事情。當然有Mentee會說在工作 方面都不錯,但有更多的會說不太如意。即使再勤力,也討不了上司歡心。更不用說為了工作,犧牲了不少人生樂趣和時間,但還是好像沒有什麼成就。

在職場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這都是任職的公司,又或上司的問題?可能是。但除非轉工,否則任職的公司和上司都不會即時改變。另一方面,當我再細聽Mentee們的故事後,似乎Mentee們自身的改變可能會更易。

然而,多年的Mentor經驗讓筆者知道,年輕人都是不喜歡聽道理的,剛剛Mentee們也在興高采烈地討論有關俗稱「網絡23條」的《版權修訂條例》,因此筆者便嘗試以《版權修訂條例》的討論作例子來說明。

資料錯誤目標失準徒努力

當我們接下工作時,是否了解當中真正及全部的要求和資料呢?很多時我們都會基於很多假設來判斷,但很多時候這些假設都是錯的。就如在討論版權修訂條例時,無論支持又或反對的人士,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支持又或反對什麼呢?

反對的一方提出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通過條例後,認真翻唱歌曲再將錄音或錄影放上網便會犯法,因此要反對通過修訂條例。但反對的一方卻不知道或不提出,即使沒有通過修訂條例,認真翻唱歌曲再將錄音或錄影放上網,在現有的版權條例下也是犯法的呢?

支持的一方又會提出條例已經平衡了各方利益,其實對網民多了保障,因此沒有理由反對。但支持的一方卻是否知道反對的一方不是反對修訂條例,而是不信任現屆政府呢?

在職場上,如果在工作開始時不知道所得資料是錯誤的(修訂條例的反對者),又或目標錯了(修訂條例的支持者),無論多努力,到最後都是徒勞無功的。

另外,當有了真正及全部的要求和資料後,便要正確地執行。不過,是否用了合適的方法呢?反對修訂條例的一方,會不斷在網上或集會中要求泛民的議員投 反對票。但所有人都知道,即使全部非建制派議員都反對,只要建制派議員出席會議和支持,修訂條例還是會通過的(「等埋發叔」事件是可一不可再)。

如果反對的一方只是用這個方法去促使修訂條例被否決的話,其實是不會令到修訂條例被否決的。是否有其他方法呢?例如找一個理由讓建制派議員缺席,甚至轉軚。

為何我們總是先做又或只做一些有信心和曾經用過的方法?即使知道以往的方法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開始時也一定要先用舊有方法呢?俗語有云:「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是否可以勇敢一點轉變一下方法呢?

因循守舊抗拒改變難成功

同樣的道理也可應用到職場上。每次遇上新工作,都先檢查一下現有的方法是否可行。不要因為要離開安全區又或過分自信,而在需要改變時抗拒改變。即使用了最大努力和所有時間,但只懂用以往成功的方法,還是到達不了終點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目標?很多時,我們開始一個新工作時,並不是以終為始,而是見步行步。更嚴重的是當我們努力工作的時 候,會不知不覺間變成專注在那個過程,不斷迎難而上,過關斬將,而導致慢慢地只會記着和計劃明天的過程,而忘記了原先的最終目標。

在不少的社會事件上,動員的一方很多時都有一個很好的開始,但到最後卻因種種原因,慢慢的偏離目標,甚至沒有了方向,到最後消失。每次出來抗議,但改不了遊戲規則;每次選舉,不是看大局以搶奪最多席位為目標,結果兩敗俱傷。這樣的事情,不就是每年都發生嗎?

當然,社會事件並非每次也可以以單一結果去衡量。但在商業社會,是否成功都只是以結果來衡量。無論在過程中花了多少氣力,沒有達到目標,就是沒有達到目標。已經盡了力只是求情的理由,卻不是完成責任。

如果在工作上,能夠了解當中真正及全部的要求和資料,發現要求和資料有誤時能夠及時修正;能夠用合適的方法,甚至開始時已知道舊有方法行不通的話,即時轉用其他方法; 同時能夠以終為始,不要受過程影響而忘記最終目標的話,即使運氣再差,也可以做到一點成績。

透過以身邊關心的事情來講解後,Mentee們也似乎明白了當中的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懂得這些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上卻只是繼續自己的一套。盼望在2016跟Mentee們再聚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將所講所說的都一一實踐,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

在此也祝各位聖誕快樂!

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

從TSA評估看人事管理

容志偉

2015年11月3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4版

TSA這三個英文字在這幾個月間,好像突然變成熱門話題。如果讀者有小朋友正在讀小三至中三,便可能對這3個英文字更加敏感,因為作為家長的讀者,都很可能和小朋友一起曾經或正在經歷TSA的旅程。

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其實並不是新事物。教育統籌局(現稱教育局)早於2004年已經開始推行,其聲稱的目的是用來評估學生整體狀況,以制定和改善教學計劃及教育政策,同時不會用TSA來評估個別學生的能力。也由於評估只是用來制定和改善教學計劃及教育政策,因此學生是不需要操練TSA的。

從表面看,這個評估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也有很良好的目的,但為何會好像突然變成全港家長公敵?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TSA成為全港家長公敵並非突然。

香港過去十多二十年,教育改革可以說是兩年一小改,三年一大變。無論是很多年前的學習目標及目標為本評估(TTRA),目標為本課程(TOC),到近年的母語教學、三三四高中教改、法團校董會的校本條例等,都使學校的行政人員、老師及家長對香港教育制度甚至教育局失去信心。

縱使TSA有良好的目的,但學校不相信TSA的評估結果只是用來制定和改善教學計劃及教育政策。學校相信如果有一天要縮班殺校,教育局必會用TSA的評估結果作為其中一個指標。為求保命,便希望透過要求學生操練來提升TSA成績。

沒有信任也無共同目標

另外,TSA聲稱目的不是評估學校,也說學生不用操練,但偏偏在坊間卻流傳沒有要求學生操練TSA,但TSA評估結果比較差的學校的行政人員受到壓力,而不斷要求學生操練TSA的學校卻沒有任何懲罰(例如,如發現學校曾要求學生操練TSA的話,TSA評估結果會被扣分,因評估未必反映真實能力等)。結果是定好的準則沒有執行,紀律蕩然無存,那些沒有要求學生操練TSA的學校也只好加入操練TSA的行列。

最後,TSA的評估結果只是評估學校,與學生的升學沒有關係。即使學生能在TSA得到好的成績,學生及家長也無得益。如果在完成日常的功課補習後還有很多空閒時間,家長和學生還有可能願意花一點時間來做TSA題目,當作學習新知識,但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只有做不完的功課和上不完的補習課。既然TSA只是評估學校,學校和家長的目標並不一致,日常的壓力又已經很大,家長哪有不反抗的理由呢?

沒有信任,沒有紀律,也沒有共同目標,現時的TSA還可以持續執行下去嗎?

如果讀者不是學校行政人員,或許未必能感受到家長的不滿和學校行政人員的無奈。筆者試舉一個商業機構的例子來說明。

私人公司行政總裁要求各銷售經理評估旗下銷售人員的能力,以便制定公司的培訓策略,每一個銷售人員需要獨自填一份問卷來作評估,而銷售人員毋須準備,不會影響日常工作,同時整個評估會由人事部來執行。

這是一個看來很好的人事管理計劃,但如果我們知道多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可能會有另一個看法。

要看政府決心和執行力

行政總裁每次執行一些新計劃時,都會有一些其他目的,甚至導致天怒人怨。而人事部又曾經向個別經理說如果經理旗下銷售人員評估成績差,經理明年的花紅便有可能被扣減,但不會扣減銷售人員明年的花紅。經理於是強迫旗下銷售人員上課,甚至要放棄部分日常工作來準備。

假如讀者是其中一位被評估的銷售人員,會怎樣做呢?如果讀者有其他工作機會,很大可能會即時離職,因為這個計劃會使整間公司無法運作。

一間沒有信任,沒有紀律,也沒有共同目標的公司,好員工必會流失,而公司也必會被市場淘汰。

有沒有方法來挽救這個局面呢?

首先行政總裁需要即時暫停這個計劃,並對過往造成不信任的事情道歉。當信任重建後,由人事部再度執行計劃,但說明如有人事部員工說會以經理旗下銷售人員評估成績來決定經理明年的花紅,該人事部員工會被即時解僱。同樣,如有經理強迫旗下銷售人員上課來準備評估,該經理也會被即時解僱。最後,行政總裁需要說明如在評估前的一段日子,銷售人員的整體業績能保持甚至有進步,公司會有獎勵。

當然,要在私人公司實行以上挽救方法是比較容易的,而同樣的方法能否挽救TSA現時的局面?這便要看政府的決心和執行力了。

2015年7月21日星期二

Homejoy結業對共享經濟模式的啟示

容志偉

2015年7月21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近一兩年間,只要有創業家說公司的業務是關於共享經濟模式(Sharing Economy),創業家便會即時變成火熱人物,差不多全球各地大大小小的創業講座都會找這位創業家來分享經驗。Uber(司機有空便接載乘客,共享司機停下來的車輛)和Airbnb(屋主房間有空便出租給旅客,共享有空的房間)等以共享經濟模式為基本的新創企業的成功,使大眾相信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主流,取代很多舊經濟行業的企業。

但上星期,有一間在全球資訊科技行業內頗為有名的共享經濟模式公司Homejoy,宣布會於7月底結業,在業界中帶來頗大的衝擊。

Homejoy是一間以共享經濟模式,幫助配對有空閒時間的家居清潔工人和需要家居清潔服務的用戶。用戶毋須有固定合約,需要時才使用應用程式或網頁,即時配對有空閒時間的家居清潔工人。Homejoy會代家居清潔工人向用戶收取費用,並在減去Homejoy的收費後,向家居清潔工人發出工資,跟Uber和Airbnb等大同小異。

修改法律不能保證成功

新創企業,特別是以創新科技為本或創新商業模式來營運的企業結業,其實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但Homejoy結業的原因,卻對同樣以共享經濟模式營運的新創企業有所啟示。

Homejoy宣布正式的結業原因是因為不久之前,美國法院裁定Uber因為以共享經濟模式營運,所有透過Uber配對的司機都是Uber的員工,而非合約工人。若Homejoy不能將家居清潔工人當成合約工人,而是其員工,Homejoy便不能營運下去。

很多業界人士認為,Homejoy所宣布的原因只是法律追不上科技的情況下發生。只要各地政府因應新科技的出現而讓法律有適當的修改,Homejoy所宣布的原因在很短時間內便不是問題。不少業界人士都認為,真正的原因其實是Homejoy找不到下一輪資金和敵不過對手罷了。

筆者並不認同這個說法。有些新科技或新商業模式不能成功是因為法律追不上,但共享經濟模式並不是修改法律便能使其成功。

因逃避社會責任賺錢

筆者認同共享經濟模式是一個創新的營運模式,讓客人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服務。另外,由於資源的使用更有效率,共享經濟模式更能改善環保問題,但共享經濟模式的成功,是建基於共享經濟模式企業將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和成本推回給社會。而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使社會產生不公平現象,甚至影響政府管治效率。

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有保障勞工的法例?因為企業聘請人民工作再賺錢,企業便有責任付出成本來讓人民得到基本的保障,例如病假醫療、年假、保險等。但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企業不斷強調所有使用配對的服務提供者只是短期合約工,因此企業不再負擔這些成本。但一個服務提供者每天都由企業分配工作,是否真的是短期合約工?在沒有這些成本下,回報當然非常可觀。但這些成本總要有人結賬,誰會來結賬?沒有。結果是該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納稅人一起承擔。

企業因逃避社會責任大幅降低成本而賺錢,卻由所有納稅代付應付成本。社會會容許這種不公平現象嗎?而Homejoy所面對便正正是這個問題。

法律還應被修改來讓共享經濟模式成功嗎?

除了人民基本的保障外,還有其他原本應由共享經濟模式企業承擔的成本,轉由納稅人來結賬。

如果這些成本全部由共享經濟模式企業來支付,其實會有多少間共享經濟模式企業還能生存呢?有不少有心人曾幫Uber計算,如這些成本全部由Uber支付,Uber只是單單在美國加州便需要每年增加一億美金的成本。在這情況下,或許Uber仍然能營運,但肯定很多風險基金和投資者都不會投資 Uber。

在沒有上述Uber案件裁決前,或許共享經濟模式企業仍能繼續逃避社會責任。但裁決後,共享經濟模式企業便不能胡混過關了,而Homejoy的決定也對共享經濟模式企業帶來一定的啟示。

基於共享經濟模式的很多優點,筆者仍相信共享經濟模式很可能會是將來其中一個主流的商業模式,但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及改良現有模式,使此模式能夠達致在承擔社會責任後仍能持續發展。

2015年5月19日星期二

怎樣做快樂香港人

容志偉

2015年5月19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9版

筆者和一批畢業了數年的 Mentee聚會,Mentee都說慢慢適應了社會。工作很忙碌,但也能應付,有一位更獲得晉升。但當筆者問Mentee們人生是否快樂的時候,大部分Mentee都說好像都不太快樂,另外更好像看見其他人都很快樂。Mentee們很想明白人生是否就是這樣。

在香港,其實有幾多人會說自己是快樂的呢?根據聯合國剛剛發表的2015全球快樂指數,香港只是在全球排名72,比上一次於2013年的相同指數下跌了不少,更被其他已發展國家地區遠遠拋離,只是高出中國少許。其實,我們不需要太多資源去做研究分析,只需要用心去感受一下,已經可以知道很多香港人都不快樂。原因有很多,而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因為工資和房屋問題,也即是生活困難。但若再想深一層,香港人的不快樂只是源於物質上的缺乏嗎?那為何其他已發展國家地區的快樂指數會遠遠拋離香港呢?

在十多二十年前,香港的工資和房屋問題也相當嚴重,一家數口迫在細小的空間,每月家庭的收入只是剛好夠用,但香港人相對是比較快樂的。筆者認為,物質上的缺乏只是不快樂的表面原因,真正的卻是一些深層的原因。

首先,很多香港人尋找快樂的方法是什麼?答案是消費。無論是吃一頓高級晚餐,又或在百貨公司大量購物,香港人在付費的那一刻,又或在將食物和新買產品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的那一刻,便找到了快樂。然而,那一刻卻很短暫。短暫快樂過後,又要再找下一刻。無論是由於時間問題或金錢問題而導致未能再次消費,不快樂便隨之而來。快樂就是因為消費?不是的。在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主導的香港,快樂是因為在消費的那一刻得到了肯定,即使這種肯定是非常短暫。然而,我們的人生就是追求這種肯定?

另外,快樂與否,很多時是相對而言的,當你將你快樂的相片上傳到社交網絡的一刻,某程度上是將快樂傳播了,但在同一時間,也令到一些在你社交網絡上的朋友感到不快樂。問題不是因為你本人,而是源於一種比較。很多時我們傾向將最好的事情在社交網絡上發布,而不好的事情都很少在社交網絡上出現,結果是朋友總會認為發布的人是幸福快樂的。當朋友又再將自己的情況和社交網絡上的你比較時,即使朋友可能已經快樂,但在比較後便感到不快樂了。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朋友剛剛去完日本旅行,在社交網絡上傳了一些相片。但就在上傳後的數小時,卻在社交網絡看到另一位朋友前往歐洲旅行在機場出發前拍攝的照片。朋友的快樂指數基於比較便即時下跌了。

消費換快樂僅屬短暫

最後,不公義和不公平很多時都是快樂的敵人。在辦公室內,看到有其他員工做錯事不需負責,沒有後果,但你做事慢了一點,卻給上司罵了半小時,你不可能是快樂的。這種不快樂是很容易解決的,找另一份工作便可以了,但社會上的不公義和不公平便不同了,擁有公權力的人做錯事,不需負責,沒有後果,負責官員政策失誤,卻要市民來承擔。除非你離開這個地方,否則你是不可能快樂的。

上述所提到的三種不快樂的原因看似簡單,但是否每天都在你身上發生呢?每天努力工作過後,努力消費以得到肯定,但短暫過後快樂便消失。回家途中在社交網絡看到朋友最幸福快樂的一刻,比較自己後,快樂指數即時下跌。回到家中再在電視上看到種種社會的不公義和不公平,失職官員繼續在位時,你那一刻的快樂指數即時跌到冰點。

然而,快樂其實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心態。

你可以選擇以消費來肯定自己,也可以選擇以為家人的付出,對社會的貢獻來肯定自己;你可以選擇每天都不斷看朋友在社交網絡的更新,不斷的比較,也可以選擇只是當社交網絡為其中一種溝通工具。真正的朋友最少也會用即時通訊軟件和你溝通的;同樣地,你可以選擇面對社會不公義的事情時,選擇默不出聲,也可以選擇走出來發聲,即使未能即時改變什麼,但最少你也曾經努力過,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不是只是繼續不快樂。

盼望Mentee們無論將來的際遇是什麼,也可以選擇一個快樂的人生。其實,無論在家庭,工作,社會上擔任那個崗位,香港人也是值得有一個更快樂的人生,做一個快樂的香港人。怎樣選擇?你懂的。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人人都可以是創新英雄

容志偉

2015年3月24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9版

我們每一天無論在公在私,都會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我們可能會用一些一直沿用又或一些權威所推薦的方法來解決,但很多時,這些方法都不是完善及不是行之有效的。

很多朋友都希望有能力去想出一些嶄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卻發現想來想去也未能想出一些創新的想法。

前陣子,筆者和另外五位創業家獲科學園邀請,參加一個透過講述我們六個人的故事,來宣傳香港科技創業和創新精神的計劃。這個計劃名為「創新英雄」。相信不少讀者也可能在不同的報章、電台廣播,又或巴士廣告留意到這個計劃。

以國際市場為目標

在我們六個人當中,有研究納米醫療科技的,有開發無線充電技術的,也有筆者的人工智能音樂老師等。雖然我們六個人的公司業務非常不同,但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是非常創新的,而這些創新都有很多的共通點。

首先,這些創新都是以解決一些全球性的問題為目的,而並非只限於本土問題和市場。即是在開始創新業務的第一步時,已經以國際市場為目標。

另外,這些創新都是基於自行研究及開發的原創科技及將其商業化,而不是應用其他公司的科技來作開發。

最後,這些創新都是以挑戰一些一直沿用又或一些權威所推薦的方法為目標。

其實除了我們六個人外,筆者相信,在香港還有很多創業家和創業公司也是很創新的。

筆者向希望學會創新的朋友講述我們六個人的故事後,朋友都很讚歎我們所做的事情,也羨慕我們創新的能力,因為創新對大部分朋友來說都是很困難。

其實,大部分朋友並不是不懂創新,而只是不得其法。有國際視野來構思創新和有自行研究及開發原創科技的能力,當然可以更容易產生很多創新的想法。但我們其實也可以用一些相對簡單的方法來構思創新的想法。

首先,很多創新其實都是將身邊某一個範疇中的方法應用於另一個相近範疇,筆者試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古典音樂從來都不是創新的,貝多芬的音樂過了數百年的演繹方法還是一樣。除了一些古典音樂的忠實擁躉外,很多人都認為古典音樂是非常沉悶的。怎樣可以加入一些創新的元素呢?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將流行音樂的演繹方法用來演繹古典音樂,重新編曲,讓一些只喜歡流行音樂的觀眾對古典音樂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敢於挑戰權威突破傳統

另外,不少的創新只是將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或方法放在一起。筆者也試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不少人希望將家居變得更智能化,但在市場上的所謂智能家居系統,少則需要數萬元,多則需要數十萬元,更要將家居中很多現有的裝置換掉。是否有其他的創新方法呢?

家居大部分的裝置都是用傳統紅外線遙控器來控制的,另一方面,簡單的語音識別裝置也已很普及和便宜。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裝置放在一起,即一個多合一而能將紅外線發射到如客廳和飯廳所有地方的紅外線遙控器,再在上面加一個語音識別裝置來控制遙控器呢?試想想,有了這個創新裝置,只需在家中說「電視」,電視便會自動開啟,而整個裝置所需要的費用也很少。

最後,大部分創新的出發點都是建基於挑戰權威。遇上任何事物,即使讓你認識新事物或者新方法的是一個權威,都應以好奇的心態去看待,想想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又或這些事物和方法是否錯誤。當這種心態變成一種習慣,能夠創新的機會率便能提高。

說易行難,基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以及一貫的儒家思想,要突破由上而下的傳統,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正如筆者在大學授課時,搶着發問的大部分都是外國學生,而本地學生只是默默的記下重點,絕少反問其他的可能性。然而,困難不代表做不到。

創新,本身就是無限的可能。以上所提到也只是其中幾個較易做到的方法,但當然也有更多的方法去達到創新,而最重要的是真的去實踐。

筆者相信,我們每一位都是創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