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互聯網金融革命第一槍Bitcoin

容志偉

2013年12月24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Bitcoin (比特幣) 早於2009年1月已經發行。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在小圈子中(特別在互聯網上)的使用和推廣,這幾個月間忽然成為全球熱門的投資話題。

然而,在多國政府連番的風險警告下,熱潮似乎已經大幅冷卻。但在這輪的熱潮中,互聯網已經透過Bitcoin靜悄悄地啟動了一場金融革命。

很多讀者會認為,互聯網不是很早已經改革了金融業嗎?我們已經由從前在銀行排隊,變成在電腦又或智能電話中已經能夠完成大部分的交易了。

讀者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要交收現金,你還是要親身到銀行呢?還有的是,即使電腦已能處理大部分的交易,但我們需要的服務,為何仍是要由銀行提供呢?同時,貨幣的供應量,為何仍然只是由政府及發鈔銀行決定呢?

互聯網已經改革了很多行業。由報紙(由付費的實體報紙變成免費的網上報紙)、零售(由實體商店變成虛擬商店)到音樂(由昂費的實體媒體專輯變成便宜的個別歌曲),互聯網為一般平民百姓,從壟斷行業的政商集團手中,奪回控制權,更能以更低廉的價錢,獲得更好的服務和產品。顯而易見,金融業從來未有這種改變。為何互聯網可以透過Bitcoin發動這場革命呢?那麼我們首先要想想,除了投機的原因外,為何Bitcoin可以由一種小圈子玩意,變成一種投資商品,甚至有很多人希望Bitcoin成為一種交易貨幣呢?答案是信任。

自1970年代起,全球政府都放棄了金本位的貨幣政策。因為沒有了相對的黃金儲備,所有法定貨幣(即我們的紙幣)本身都變成沒有內在價值。紙幣的價值只是在於發行國家的政府保證會兌換紙幣上寫了的金額。很明顯的,特別是近五年,全球國家的政府都沒有兌現承諾。表面上,政府兌換了紙幣上寫的金額,但由於通貨膨脹,在兌換的那一刻,金額實際的購買力已經是減小了。而通貨膨脹主要的成因是政府增加法定貨幣的供應所導致。因此,政府是刻意不兌現承諾的。相信讀者看看自己工資的增長和樓價的增長便能即時明白。

平民寧信科技不信政府

基於Bitcoin的設計和科技,Bitcoin的供應量並不會受到全球任何一個政府所控制。Bitcoin也不會因某一個國家的任何原因而貶值。因此,如果平民百姓可以選擇的話,都會選擇信任科技,而不信任政府。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會那這麼多人希望Bitcoin成為交易貨幣。

當大部分人都選擇Bitcoin的時候,互聯網所發動的金融革命便會成功。試想想,人與人的交易全部電子化,只需要一個真正的電子錢包和互聯網,便完成交易,毋須再經銀行,也不需要昂貴手續費。當然,很多銀行在那個時候也會被淘汰,就正如現在的唱片舖不斷被淘汰一樣。但筆者相信Bitcoin只是金融革命的第一槍,而不是金融革命成功時的最終貨幣,因為Bitcoin還有不少難提要解決。

首先,平民百姓對於Bitcoin的信任是基於對安全機制的信任,也即使假設Bitcoin的加密保護法是無法破解的。現在的電腦要破解現在的加密保護法當然不成,但要電腦破解10年前的加密保護法卻是輕而易舉。同樣地,用10年後的電腦去破解今天的加密保護法應該也不太難。因此,Bitcoin必須加入可以自動更新加密保護法的機制,例如定時加長加密演算的長度等,否則Bitcoin總有一天會被人破解。

圖打破政府銀行操控國家

此外,相對科技上的問題,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其實是一個更難的問題。貨幣政策從來都是全球政府和銀行家操控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要既得利益者放棄這些政治操控工具,返回不能隨意增加貨幣供應,類似金本位的Bitcoin本位貨幣政策,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當然,如果Bitcoin的用家有成千上萬,而同時又有一些中小型經濟體或國家,願意承認Bitcoin為合法貨幣的話,這個問題還是有機會因為有一個突破點而迫使其他國家都要承認Bitcoin。

Bitcoin有可能以失敗告終,但在這輪的熱潮中,Bitcoin的概念廣泛流傳了,深入人心。這個改革的方向也植根於很多人的腦中。即使它未能為互聯網完成金融革命,將來肯定會有更多的Citcoin,Ditcoin出現。總有一天,互聯網金融革命將會成功。在那時,世人都會記起,Bitcoin為金融革命打出的第一槍。

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培養香港下一代的創新力

容志偉

2013年10月29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上周,筆者所創辦的公司幸運地連續獲得兩個有關創新及創業的獎項:香港工商業獎的創意獎,以及代表香港在上海獲得AABI的亞洲創業獎。在這兩個頒獎禮中,筆者和其他獲獎及出席的嘉賓都談及香港創新能力的問題。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上月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在創新競爭力僅位列全球第23位;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香港的前景將令人相當擔心。

可以怎樣做呢?筆者認為政府及社會可以在機會,保護及鼓勵三方面着手。

很多年輕人其實都有很好的創新能力,但卻苦無機會實踐,因為市場上已經有自然壟斷(如跨行業壟斷)或者政策壟斷(如行業牌照等)的對手,導致其他公司即使有很好的創新構想和執行力,也不可能加入市場和現有公司作正面較量。如果政府能實行一些只針對跨行業集團的反競爭法,便可以為創新公司提供一個公平的平台去實踐創新。

我們的下一代並不是需要政府保證成功,而是需要一個較少自然壟斷或政策壟斷的平台。年輕人看到有真正的機會,自然會將創新力實踐及提升。

筆者兩周前曾經出席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創業講座,講座後很多同學都說他們有一些創新構想,希望在畢業後付諸實行。然而,他們卻擔心產品會否很快被人抄襲。如果產品很快被人抄襲,他們寧願不創新了。

做好知識產權教育

很多創新都和知識產權有莫大關係,特別是與科技、軟件、藝術等有關的行業。知識產權可以保護創新者的成果,但香港對知識產權的教育卻十分有限。

很多做軟件開發的人員都有一個基本概念:軟件只可以透過專利來保護,因為版權不能保護軟件的概念。如果抄襲的軟件沒有抄襲原裝軟件的原始編碼,而只是抄襲概念,抄襲者並不會觸犯任何侵犯版權的法例。然而,這個法律概念已經於2012年9月一個關於手機遊戲的案例「Spry Fox v.LOLApps」中徹底改變了。

案例中,被告開發了一個和原告手機遊戲非常相似的手機遊戲,無論概念、玩法都接近一樣,當然,被告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被告說由於他們沒有抄襲原裝軟件的原始編碼,因此沒有侵犯原告的版權。

法院最後判被告侵犯原告的版權,在判詞的第8頁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觀點:一個手機遊戲跟電影是一樣的。原告以一種場景、設定等去表達了一個手機遊戲的概念,因此是受版權保護的;即使被告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但只要在客觀測試和主觀測試中,確認被告的手機遊戲也是用類似場景、設定等去表達相同的概念,被告已經侵犯原告的版權。

著名的手機遊戲開發商King(極受歡迎手機遊戲Candy Crush的開發商)也開始基於這個案例,控告其他抄襲的開發商。

香港有多少軟件從業員知道這個知識產權法律上的轉變?筆者相信只是非常少數。因此,知識產權對創新的保護是存在的。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加強保護,而是加強教育,讓有心創新的年輕人,知道他們的創新是受保護的,從而放膽去創新,增加整個社會的創新力。

社會公眾積極鼓勵

最後在鼓勵方面,大部分社會人士都相當鼓勵年輕人創新,無論在不同講座或比賽中,都真心的鼓勵年輕人。 一句鼓勵的說話或文章,對創新者也已經是很好的鼓勵。

然而,偶然也發現一些反面例子。

筆者曾經看過一篇由大學教授在《信報》撰寫的文章,說「抄襲有何不可」。文章也說明整篇文章只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道德上是否有問題卻不是範圍之內。更不用說有否考慮對香港的整體創新力有多大的影響。

試想想一位正在實踐創新意念的年輕人看到這位大學教授的文章會有什麼感覺?這位年輕人很有可能會即時放棄實踐創新意念。香港下一代的創新力可能就因此減少了。

筆者認為無論講者或作者是哪一個身份,在任何公開場合或文章中,也應慎言。否則無論其他人怎樣鼓勵和推動創新,也只會事倍功半。

總括而言,筆者相信香港下一代本身是有很好的創新力,只要政府能夠提供創新機會,加強知識產權教育,而社會人士能多加鼓勵年輕人創新,香港的創新力在下一代投入社會時,定必大幅回升。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從大學遲到罰企到公司管理

容志偉

2013年9月17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21版

大學遲到要被罰企都能成為報紙頭條,本身已經是一宗新聞。然而,社會上不同人士在這事情上的討論和觀點,更加是一宗新聞。

事件中的其中一個討論點是大學本科生修讀的科目是否應該由出席率或考試來決定成績。答案其實可以說是見仁見智,要視乎實際情況而定,但總不能全部學生都是同一個成績吧。

但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應否讓遲到學生進入課室上課。社會上不少人士會說大學生是有權自已決定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他們已經是大學生,要有自由空間,也要讓他們有尊嚴。有些意見甚至認為,要檢討的是教授,因為如果課堂是有趣而教授能夠深入淺出的授課,學生根本是不會遲到的。

尊重別人 承擔後果

當然,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權自已決定應該做的事情,也要承擔後果。但如果大學生決定做的事情是會影響到其他,是否左一句要有自由空間,右一句要有尊嚴,便可以做任何事情呢?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去音樂廳欣賞音樂。所有音樂會都有明文的規定,遲到的觀眾要在表演者同意的時間才可以進場。時間可以是前奏曲演奏完成之後,又或是中場休息。有些演出時間比較短的音樂會,更不準遲到的觀眾入場。這個安排便是對準時入場觀眾的獎勵,確保他們可以在沒有其他噪音干擾下欣賞音樂。這也是對遲到觀眾的懲罰。雖然遲到觀眾都是付了錢,但門票並不包括騷擾其他觀眾的權利。更根本的,這樣的安排是對演出者的尊重。

同樣地,有學生每次都準時上課,希望可以學習知識,但每次上課都因為有同學遲到入課室而不斷有噪音干擾,未能專心上課。每個同學都是交同樣的學費,為何遲到的同學有權因為自已的選擇而去剝奪其他同學專心上課的權利呢?

我們追求平等公義的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權利。同學有權缺課,再承擔後果,但同學沒有權去剝奪其他人的權利。

難道準時的要受懲罰,遲到的卻沒有懲罰甚至有獎勵?

大學必然是一個由很多不同人士所組成的團體。為了避免個別人士的決定和做事影響了其他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基本規則。大學生需要有自由,同時需要有紀律。遇上制度上不平等不合理的事情,我們反抗理直氣壯,例如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來,沒有民選授權的政府。但入讀大學是同學自已的選擇,同學即使在文憑試考獲全科5**,也可以選擇不入讀大學。但入讀大學就請守紀律。

守紀律是對人的尊重

再者,無論授課的大學教授,又或校外嘉賓,他們都會為授課作準備。即使他們沒有補習天王的授課技巧,內容也可能是比較沉悶,作為學生是否也應該尊重而不要遲到呢?

如果我們容忍個別大學生可以不守紀律又不需要負責任的話,以最基本經濟學的破窗理論來看,只會使更多大學生不守紀律,甚至使原本重視紀律的大學生也不再守紀律。

很多六七十後,甚至八十後的管理人都會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很難管理的。管理人會說大學畢業生有很多的缺點。無耐性、責任感弱、不守時、不知錯等,都是常見的問題。而前段所提及的遲到大學生,在一兩年之後便會畢業及開始在社會工作,而他們會不會就是管理人口中有很多缺點的那一批大學畢業生呢?

在社會工作,更加需要的是紀律,因為我們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合作。社會需要靈活變通、創意,而不是一支只懂執行指令的軍隊。但這不代表不需要紀律。

如果你有一位同事,見客總是遲到,團隊開會時總是在會議開始後10鐘才慢慢地進入會議室。而在每年年底的檢討時,因為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而被客人投訴,導致整個團隊最後被評為要改進。管理人可以容忍這種情況嗎?

如果社會人士認為大學應該讓大學生不需要守紀律,大學生的自由空間是神聖不可侵犯,遲到又是沒有懲罰的話,那麼也請不要再批評我們的八十後、九十後為「一代不如一代」,因為他們在大學時已經學懂了在社會工作是不需要有紀律,而社會是支持的啊!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亞洲創業大賞對香港競爭力的啟示

容志偉

2013年6月12日 主場新聞

上星期,筆者公司有幸代表香港參加在日本舉行一年一度的亞洲創業大賞。亞洲創業大賞是一個讓亞洲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創業公司作交流及以公司各方面的潛質和成就作一次比賽。參賽的公司必須是成立不超過五年,未在交易所上市及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新企業。冠軍獎金是三百萬日圓。

比賽的準則其實很簡單。創意,商業可行性,對全球經濟及社會的影響,以及全球的競爭力和團隊的組成。

在經濟學上,又或多年來全球有關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研究報告,都會指出科技和創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能否保持以及提昇的重要因素。有了科技和創新,國家或地區便能有更多全新公司,帶動經濟,增加職位,使整個國家或地區得益。

因此這個比賽,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亞洲不同國家及地區在未來五至十年的競爭力。當讀者看看數間勝出公司的實力,可能會對香港未來的競爭力相當擔憂。

冠軍是日本的代表。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一種只以鐵作為原料的全新電池。透過其專利的方法,可以將鐵和空氣變成氫氣再轉成電能,而無須其他原料,例如現在最流行的鋰(所有現在於手提電話的電池的主要原料都是鋰)。這間公司對全球經濟及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因為鐵是非常便宜而且蘊藏量非常大的原料。全新電池可改變大幅降低能源價格,同時改善環境(因為不再需要處理重金屬)。

由於分數太過接近,評判選了多於一個的亞軍。

其中一間亞軍公司是新加玻的代表。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全新生物檢測科技,只需要一滴血,便能進行大量不同蛋白質及生物分子的檢驗。簡單來說,就是用一滴血,便能檢測你有沒有患上又或潛服了幾萬種可能的疾病。這間公司的創辦人是一位於香港科大化學系博士畢業的德國人。和他閒談時,他說希望可以令全人類可以更能預防疾病,造福整個世界。

另一間是泰國的代表。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一種只需要太陽能和污水,在無須其他化學原料的情況下,便能自行將污水變成可飲用水的機器。機器也只需要用牙刷和檸檬汁便能完成日常清潔保養。它們已經在泰國北部安裝了數部原型機,為當地人民提供清潔食水。現在全球都在擔心水資源不足,它們的科技足以使各國政府放下心頭大石。

除了以上公司外,還有其他的公司。例如一間設計新型人造衛星的公司。它們的人造衛星是現有人造衛星體積的幾個百份點,價錢也是比現在的便宜很多。Startup做人造衛星看似天方夜譚,但它們的第一個人造衛星已經排期在今年秋天由火箭發射上太空。

還有的便是香港代表(即筆者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透過專利的人工智能方式,去分析音樂學生唱歌彈琴的表現,再以真人發聲的給意見,以幫助學生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的考試有更好的表現,猶如一個真人音樂老師。參賽的是一個App,名為AURALBOOK,可以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可以在家自學Aural Test。 公司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人工智能,讓全世界都可以很容易便能學習和享受音樂,改變維持了幾百年專業音樂教育行業的遊戲規則。公司之前已經在亞太區資訊科技大獎2012中,代表香港奪得最佳創業公司大獎。

所有參賽公司其實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其通點,就是有強大的基礎科研。基礎科研是指一些從最基本理論做起的研究,以發展出創新的技術。這些研究大多是能夠突破了現有的規限和假設,大幅度解決問題。然而在香港,大部份新公司都不是以基礎科研為主的公司。即使是科技公司,都是以應用其他公司的科技為主,即只有創新而沒有科技。但更多的新公司是模仿其他公司的商業模式而已。

為何香港沒有以基礎科研為主的公司呢?因為香港沒有人才和政府大幅度而有傾向性的支持。

比賽的其中一個準則是團隊的組成。筆者公司所列出的團隊已經有不少的碩士生(是MPhil而不是Msc又或MBA),但大部份其他公司的團隊,都基本有十個八個博士生(PhD)。在香港,博士生可以說是一個負面詞語,只會聯想到“你的學歷過高,公司無法雇用你”。然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博士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詞語,人才在學位畢業後,都會以完成博士為目標。結果只有很少的香港人會升讀研究院,而大部份的研究院學位都給了大陸人。但大陸人完成了碩士博士學位,卻只會選擇返回大陸,又或前往其他國家。結果是香港一個人才也沒有。

更重要的是,香港政府從來都沒有大幅度而有傾向性的支持。政府不是也有一些基金可以申請的嗎?有,相對其他國家及地區,這些支持簡直微不足道。就以上述做人造衛星Startup的情況為例,如果沒有政府大幅度而有傾向性的支持,它們真的能夠有火箭將產品射上太空試驗嗎?在泰國的水資源公司,獲得了政府人員直接支持,才能安裝了數部原型機。

競爭力是相對性的。當其他國家及地區政府直接扶持以基礎科研為主的公司,以提昇整個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而香港仍抱著不干預的心態時,香港的競爭力還可以保持嗎?

要怎樣做?很簡單,還是人才和政府。跟其他國家及地區搶人才(就如新加玻搶了上述於香港科大博士畢業,生物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一樣),提昇研究生地位(最直接的是為讀研究學位的學生提供工資,金額跟金融行業畢業生在投資銀行的起薪點一樣),以及直接大幅度而有傾向性的支持以基礎科研為主的公司,例如在公司有投資者或創投基金入股時,政府一對一出資。

近來不同機構所發表的競爭力報告,都說香港競爭力的優勢愈來愈小。昐望香港的競爭力在以後的日子中,能夠止跌回升吧。

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

香港下一代還可以有夢想嗎?

容志偉

2013年4月16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大部分香港人,在成長階段都應該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的志願」。在小學或中學不同階段所寫的答案都會有些不同。在小學時,我們可能會寫「我的志願」是消防員、醫生、警察等等。這些職業都是我們在小朋友階段認識的職業。在中學時,「我的志願」已經可能有更多的變化,歌星、物理學家、作家等等都可以是答案。

這些答案對人生沒有影響,因為只是一篇作文而已。但在大學聯招填「我的志願」卻會影響一生,因為大學的主修科很大可能已經決定了學生的職業和未來。

筆者於上周日出席了一個由政府贊助,YMCA及Dot.Asia主辦,名為iCity計劃的開幕禮,作為其中一名分享講者。iCity計劃的目標是鼓勵中學生選讀更多資訊科技課程及投身資訊科技行業。出席的觀眾全部都是中三至中六的學生。

朋輩與父母的壓力

筆者向學生分享了多年來在資訊科技行業中旅程的高低起跌,也讓他們知道了在中學階段,怎樣準備自己。這個年代的中學生對資訊科技並不陌生,因為在小學時,學生已經要做Powerpoint簡報;在中學階段,有些學生更要寫手機應用程式Apps了(讀者可能會覺得是否有點誇張,但iCity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便是學生寫Apps比賽,比賽作品更可讓公眾下載呢!) 。學生在聽分享時的表現都是非常雀躍,好像他們的「我的志願」已經即時變成了資訊科技工程師,希望將來可以透過資訊科技改變世界。

然而,在談到大學聯招的選擇時,學生卻變成有點猶疑了。猶疑是因為朋輩的壓力,也因為父母的忠告(也是一種壓力)。

在每年文憑試或過往高考放榜的時候,傳媒總會報道尖子狀元的大學選科。而每年都是大部分尖子狀元選擇商科,特別是環球商業管理。原因很簡單:「我的志願」已經變成投行僱員,而環球商業管理是投行的入場券。

香港社會和大部分父母的共識是成為了投行僱員便肯定一世無憂,投行的工作也是地上可以賺最多錢的工作。因此如果學生在文憑試可以獲得一兩個5**(即是過往高考的A級),聯招的選擇更一定要是商科,特別是環球商業管理。

筆者近年參加不同本地或國際的資訊科技比賽時,都會遇上一些在資訊科技方面很出色的中學生。他們比賽的資訊科技作品都達國際級數。但他們也會說,很大可能入大學時選商科了;原因是以他們的學業成續既然能夠入讀入學要求最高的商科,為何不入讀呢?讀了商科也使他們的父母安心啊!

因為這種壓力,很多學生在大學聯招作最終的選擇時,也放棄了夢想和真正的「我的志願」。

實現夢想 改變世界

無可否認,在香港投身金融行業,特別是投行,可以獲得的工資比起其他行業平均獲得的多很多。當然,成為投行僱員也要很大付出。

筆者理解學生的觀點和壓力,但也和學生分享了另一個觀點。工資回報重要。但是應該注重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回報呢?另外,我們是否應該有自己的夢想,改變世界,而不是只會跟隨世界呢?

實現夢想很有可能會影響短期的回報。但人生並不是全部以金錢去衡量。再者,資訊科技可以讓我們在沒有富裕的家庭背景、沒有很充裕的資金,也不需遇到高人的情況下,只需憑創意和技術,也可以開創成功的企業;實現夢想,改變世界。非常出色的企業,更有可能在交易所上市,成為投行顧客。

如果真的要非常現實的去計算,一個投行僱員得到的金錢回報高,還是一個能夠成為投行顧客的企業創辦人的金錢回報高呢?答案其實非常明顯,成為投行顧客的企業創辦人的回報,肯定高於投行僱員的回報。如果用金融行業的術語,即是長期回報是會跑贏的。

筆者跟學生們說,如果父母再在討論選科時,要將學生的「我的志願」變成投行僱員時,學生可以跟父母討論可否將「我的志願」變成投行顧客呢!

其實,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是否應該讓子女有夢想,讓他們實現「我的志願」,而不只是將所有事情都是百分百以金錢去衡量呢?正如一句香港的經典名句:「人沒有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呢?」

開幕禮後,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向我道謝,說他們很羨慕我在資訊科技界中的旅程,並希望長大之後真的有機會可以從事資訊科技行業。

盼望他們的「我的志願」可以成真,也盼望香港社會可以給他們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

從保齡球場看香港改變

容志偉

2013年2月19日 主場新聞

「保齡,保齡,男女喜愛玩球。」 曾幾何時,保齡球是香港非常流行的運動。然而,讀者上次去正規保齡球場打保齡是何時呢?

或許之後,更加沒有太多機會了,因為港人所熟悉的保齡球場正一間一間的消失。在這兩三年間,淘大,奧海城,甚至歷史悠久的美孚保齡球場也相繼結業。而最新一間將會結業的保齡球場是全港最多球道,位於九龍灣的保齡球場。因為大部份國際賽都是在九龍灣的保齡球場舉行,因此九龍灣的保齡球場結業對保齡球手及整個運動有相當大的震撼。

有不少保齡球手都會說自己「黑仔」,因為他們每轉去一個新球場當為主場後,那一間球場便會結業。又正如其他運動一樣,保齡球比賽在關鍵時間也有一點運氣成份。但保齡球場的結束卻肯定不是因為運氣,也當然不是因為保齡球手「黑仔」。(難道幾百幾千人一起「黑仔」嗎?)

筆者相信香港地和香港人的轉變才是主因。

一條保齡球道的面積,大約是25至30平方米,即大約270至320平方尺。20條球道便要5400至6400平方尺。這個面積還未包括機房,波架等其他配套設施。

一局保齡球的收費大約30至50元,而一條球道一小時大約可以打4至5 局。因此,一小時每平方尺最多的生意額可以有5 X 50 / 270 = $0.93 (假設是1 元吧)。假如保齡球道每天最多運作16小時,一個月保齡球場每平方尺最多的生意額是30 X 16 X 1 = $480。

一個月每平方尺480元的生意額,是否足以維持呢?在十年前的市區,又或現在的偏遠地區還是可行的。

然而,淘大,奧海城又或美孚保齡球場的共通點是什麼?顯而易見,它們都是位於市區,可以由地鐵站步行幾分鐘便可到達的位置。無論是由於以自由行為主的暢旺零售市場,又或遍地開花的真假豪宅,都使市區,特別是地鐵沿線商業鋪位的租金,在這幾年大幅上昇。因此,位於市區的保齡球場被其他行業所取代可以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自由行不但殺了不少地區小店,也同時殺了保齡球場。

那麼即將結業的九龍灣保齡球場呢?它不是被自由行,而是被即將開始的起動東九龍計劃及啟德發展區所殺死的, 因為業主眼見整區變天在即,因此收回鋪位,重新包裝,再租給能夠交幾倍租的行業公司來經營。

剩下來的保齡球場能否支撐下去呢?除了位於銅鑼灣的保齡球場在南華會的保護下肯定可以繼續外,另外兩間位於荃灣,兩間位於屯門及一間位於沙田的保齡球場也應該可以維持。最主要原因是它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夠偏遠,更沒有鐵路可以直接到達, 因此是比較安全的。還有位於何文田及黃埔的兩間呢? 當地鐵觀塘綫延綫(包括何文田站及黃埔站)於2015年完工後,筆者希望這兩間保齡球場還可以存在吧。

香港市區商業用地及商鋪用途的改變,由服務港人變成服務自由行,由售賣民生用品變成售賣鐘錶珠寶,也由個別小店變成統一連鎖集團,改變了港人生活,也減少了港人可選擇的運動項目。由於保齡球場要求面積大,使保齡球運動也首當其衝而受到影響。

以經濟學角度來看,只有足夠的需求,也可以維持足夠的供應。但需求比以前是少了。為何呢?因為香港人心態的改變,也因為保齡球運動的計分制及要求。

無論是網球,乒乓球或足球,都是贏了一球有一分。但保齡球跟其他運動不同,雖然打一局十球只有一百個瓶,但若果打出全部十球都是全中(即一球擊倒十瓶),總分不是100分而是300分。若球手每球加補球都只是打到9瓶的話,該局只會有90分,原因是補中(即第一球不能擊倒十瓶,但第二球能擊倒第一球沒有擊倒的瓶)可以將下一球擊倒的瓶的數目加到補中球的分數上,以及全中(即第一球已能擊倒十瓶)可以將下兩球擊倒的瓶的數目加到全中球的分數上。

因為這個計分設計,使大部份球手都在100分以下。要由100分以下升上100至200分之間,必須學會經常補中。同樣地,要由100至200分升至200分以上(俗稱過山),必須學會經常全中。雖然看似每一球都只是欠一瓶便會補中又或全中,但無論要學會經常補中又或全中,都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幸運成份低。

保齡球在香港非常流行的時候,正值香港經濟急步起飛的年代。當時經濟成功起飛所倚賴的,便是香港那種努力向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不怕困難的精神。因此當時香港人的這種心態,遇上保齡球,便一拍即合了。

然而,以現在香港人的心態,要怎樣才算是成功呢?快錢與炒賣。要等幾年才有回報的投資?不太可能吧。這種心態也同樣放了在香港人的娛樂和運動,即在追尋樂趣上,只要所謂的「快趣」而不要「慢趣」,要求即時的享樂和成功。若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將保齡球的分數由100分以下升上100至200分之間,很多香港人都會說不如玩玩算了,又或去跑步好了。

另一個原因是跟其他娛樂和運動不同,保齡球的分數是即時顯示的,還要每個字體都是非常龐大的,肯定在球道附近的所有人都能看見。但現在的香港人更加愛面子,如果每次打球都讓所有人都知道球手只有幾十分,很多香港人是受不了的。如果旁邊有另外一位球手每次都有百幾分,甚至過二百分,球手未必會再來打球吧。

保齡球在香港還有沒有將來?筆者認為還是有希望的。但要怎樣做呢?

首先,如果香港隊能再在香港人會注意的國際性比賽中奪得重要獎項,如1986年及1998年的亞運金牌等,便很大可能將香港人的焦點,短時間聚集在保齡球運動中。香港有很多非常有潛質的青少年選手。筆者在保齡球比賽遇過不少每一局都超過200分的青少年球手,年紀最少的一位只是一位小六學生。他已拿著成人用的重量級保齡球在球場衝鋒陷陣。他們絕對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

另外,雖然筆者並不希望發生,但香港這十多年來的金融地產大泡沫始終有一天會爆破。在爆破後,昐望香港人的心態會重回腳踏實地的那一種,放棄追求「快趣」,而享受「慢趣」的過程。那麼香港人便會回到保齡球場了。

希望下次在保齡球場見到你!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