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職場有周期 熱誠定高低

容志偉

2012年4月17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又到了大學生忙於尋找工作的季節。今年也是第一批90後大學生踏進社會。筆者跟這批即將畢業的Mentee傾談時,除了一些專業學系的Mentee外,其他Mentee總會圍繞着一個問題:「進入哪一個行業比較好呢?」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只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問題,也是想轉行的MBA畢業生和已有數年工作經驗、但發現工作沉悶而想有點改變的在職人士的問題。筆者向Mentee說了一個朋友的際遇來回應他們的問題。

朋友A於90年代末畢業於商學院,拿了一個BBA。即使他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因為當時科網熱潮,毅然踏入了資訊科技行業,從低做起。

當時,朋友A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資訊科技,只是知道加入科網公司人工高,可以在朋輩間得到讚賞及認同。然而,朋友A開始在工作上感到吃力,問題不在要應付的工作,而是他也知道自己沒有熱誠,只是把工作當工作,上班為了下班。

由於科網熱潮爆破前,資訊科技界極需人手,因此,朋友A仍可以安穩地工作。然而,好景不常,科網熱潮爆破後,大信封便交到朋友A手中。

莫讓年華虛度 由於朋友A只有資訊科技行業的工作經驗,當時香港的經濟欠佳,不但工資大不如前,更失去了朋友的讚賞及認同,他無可奈何地要繼續在資訊科技行業中工作。

對朋友A來說,之後的工作生涯非常艱苦,艱苦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資訊科技行業本身(筆者認為資訊科技行業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行業,特別是年輕人,因為可以發揮創意,又可以改變社會),而只是朋友A根本沒有興趣和熱誠。

在2006年中,朋友A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離開了資訊科技行業。他新找的工作是金融行業。他當時轉行的原因,竟然跟剛畢業時進入資訊科技行業時的初衷一樣——人工高和朋輩的讚賞及認同。

筆者其實當時也有擔心朋友A會否重蹈覆徹,因為筆者是知道朋友A對金融經濟沒有多大興趣,更談不上熱誠。最後,當金融海嘯來臨,歷史又再重複一次,再次收到大信封。

幸好是次經濟復蘇速度比預期快,朋友A只是經歷了一段不太長的失業期,之後在金融行業找到另一份工作。然而,工作也非常艱苦,因為每天忙着要交數。

在朋友A失業期間,他時常埋怨自己「黑仔」,因為他每次工作踏足哪一個行業都會「搭沉船」,每次他都是被裁的一批。

個人理想為重

到了近期,朋友A開始改變了想法,知道其實一切都是因果關係,而不是「黑仔」。如果他當初不是只看金錢回報,以及追求朋輩的讚賞及認同,能夠踏實一點,做一 些自己有興趣熱誠的工作,即使開始時工資不太高,更沒有不合理的虛榮職銜,經過十多年努力,肯定現在已有一番不錯的成就。

朋友A其實最有興趣熱誠的,是在藝術相關的行業。不知道朋友A之後會否找到機會再一次轉行,畢竟他已不再是年輕人。朋友A知道他沒有可能重新開始,只希望新一代不要再犯下他的錯誤,這也是朋友A讓筆者寫出他的故事的原因。

大部分Mentee對筆者朋友的際遇都有興趣,因為Mentee不斷向筆者表示他們對將來工作看重的地方是工資、福利和朋友的看法,只問要不要加班等問題。

Mentee口中所說的好行業,是指那些薪高糧準、福利好,還可以在朋輩間炫耀的行業。朋友A的際遇對Mentee來說,可以說是當頭棒喝。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周期,一時的風光,並不代表它會永遠風光。只追逐行業的風光,不問自己是否有興趣和熱誠的話,結果可能整個人生都被工作牽制着,只能追到短期但不持久的金錢回報和虛銜,到頭來一事無成。

相反,在自已有興趣和熱誠的行業中工作,即使短期回報不高,但長遠回報肯定是不錯的,而且可以持久。

筆者和Mentee對話的最後部分,有Mentee仍然要問,其實將來哪一個行業會比較好?雖然筆者不想Mentee仍舊想追逐風光的行業,但也給了他們一些看法。

從全球來看,電子數碼教育可能是下一個興起的行業。就香港而言,藝術相關行業(無論是藝術行政管理,又或藝術表演)可能是下一個在香港發光、發熱的行業。至於Mentee或讀者信不信?反正筆者是信了。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1 則留言:

地獄訓練營 說...

朋友A 的情況好像很多散戶聽財經演員的“指導”,結果是注定“摸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