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

音樂不可能是免費午餐

容志偉

2016年12月24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1版

除了不同的裝飾,不論是商場演唱或合唱團唱聖詩,聖誕歌都讓我們感受到聖誕氣氛和歡樂。有人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音樂卻是香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商業層面,音樂更是重要部分。試想想,一間餐廳有現場音樂演奏,讓顧客在樂聲中品嘗美食,氣氛是多麼浪漫!在商業酒會,音樂家現場表演,客人就能在更輕鬆的環境下傾談。音樂還可帶來實質價值,輕鬆氣氛下傾談業務,有可能獲得更佳回報,又或使對方「心情靚」購買更多產品。

音樂家為社會和商界貢獻不少,但不少人仍認為音樂演出該是免費的。讀者可能不太相信,在音樂圈內近期發生的兩件事,讓人反思。首先是一名頗為有名的音樂家,獲商業機構邀請於活動中演出,場地有地產商贊助,音樂家可自行選曲,商業機構提供器材,但音樂家沒有演出酬金;有關商業機構的解釋是因為音樂家可憑演出,獲取人際網絡及市場營銷支持作為回報。

以「直升機四重奏」拒無償演出

當然,該名音樂家沒有答應,只是由於商業機構提出會供應器材,音樂家也可自行選曲,於是音樂家乾脆問,可否演出由德國近代作曲家施托克豪森所創作的直升機四重奏(一首於1995年首演,需要四位音樂家在四架直升機上演出的弦樂四重奏),商業機構當然不會提供4架直升機,演出一事無疾而終。

另一個案是,一個在香港頗為活躍的合唱團獲邀在音樂會演出,並可獲得酬金。合唱團在答應演出後開始練習,音樂會亦圓滿結束,但合唱團一直沒有收足酬金;等待半年後,合唱團負責人正式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主辦機構欠款。

在被要求無償演出一事中,是音樂家故意留難, 還是商業機構只想人家做義工而遭到留難呢?合唱團演出後不能收足酬金,是合唱團的問題,還是主辦單位的問題?

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商業機構和某些單位根本沒有尊重音樂,也沒有尊重音樂家。可能在他們的眼中,任何專業的音樂演出都應該是免費的。有關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若情況持續,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便會發生,即是有真材實料的音樂家不接受無償演出,結果苦無演出機會、不合要求的音樂家接受了無償演出,但質素參差,商業機構因不會太理會質素,形成惡性循環,香港整體音樂水準便會不斷下降。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音樂界的問題,而是整個香港能否成為真正的頂級國際城市的問題。真正的頂級國際城市,例如倫敦、紐約等,除了是國際人才集中地和擁有超高GDP外,都必是藝術之都,非常尊重音樂家,音樂家可以憑有質素的演出而毋須擔心生活,但即使香港有再高的GDP而沒有這些軟實力,所得的一切只是徒具虛名。

筆者認為,音樂家自己和政府可以改變有關情況。由於工作關係,筆者跟不少英國音樂家合作,除了慈善工作,英國的音樂家絕少會被要求無償工作,因為在英國有一個名為Incorporated Society of Musicians(簡稱ISM)的組織,這個組織每年都會提供參考報價給會員,音樂家都會按這個參考報價來決定是否接受工作;同時,正因為有參考報價,商業機構不會要求音樂家接受低於標準的報酬。

香港的音樂家可參考ISM的模式,成立一個類似的組織,當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做到ISM的效果,但只要現在開始,總有一天會成功。另外,要注意的是, 會否有音樂家不守規矩,無視對同業甚至整個香港的影響,去接受無償演出。

政府可將酬金透明化

政府方面可以推出一些政策配合,例如將酬金透明化,訂明某一酬金是市價的百分之幾。當然,我們毋須知道郎朗一場音樂會的出場價是多少,音樂家不需要規劃經濟,但將酬金透明化的好處是設下最低標準,讓商業機構更理解真實市場環境,音樂家也有依據去爭取合理報酬。

當我們在聖誕節時享受美妙音樂之際,無論是現場演奏或播放錄音,其實都有不少音樂家在默默耕耘,讓我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和歡樂,而所有的音樂都不可能是免費的午餐。謹祝各位有一個樂韻悠揚的快樂聖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