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從下一代看香港未來

容志偉

2009年5月26日 信報 經管錦言 33版

上海會否於2020年取代香港呢?自中央政府公布支持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後,這個問題又再成為城中焦點話題。

當然,從表面看,上海無論在金融服務(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更可能成為首個人民幣國際交易中心)、港口貿易(國務院剛剛批淮將原上海南匯區行政區劃入浦東新區,使外高橋港區和洋山深水港區更能發揮其策略性的作用,更可能將香港的貨櫃碼頭比下去)或科技研究(相比上海的張江科技園,香港的科學園及數碼港只可以算是一個非常小規模的園區,而科技水平也不算是最先進),都可能在很短時間內超越香港。

金融風暴帶來反思

然而,香港當初由漁港變為今天的國際大都會,也是在沒有天然資源和任何相關扶助政策的情況下發展而成的。當中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其實是人。香港人那種不屈不撓和拚搏的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

在很多客觀條件上,香港確實已處於不利位置,但在人才的因素上是否仍得以保持,令香港轉危為機呢?

在 2020年的時候,當上決策性位置的,將是現在三十出頭及已經是中高層的一群,但勝負關鍵,除了最高決策人的質素外,更重要的是那批在前線衝鋒陷陣的中高層的質素,以及他們是否仍有著那種不屈不撓和拚搏的精神。2020年的中高層,正正就是目前在大學讀書的一群。筆者多年來都為大學當上一些大學生的義務導師(Mentor),以過去三年的體驗,或許可以在人才的因素上,帶出一點啟示。

在2006及2007年,筆者跟無論是一年級或二年級的本科生談談他們的理想、未來的工作及期望的時候,筆者都只得到一個答案:沒有方向。當時他們只知道可以在香港金融業賺一點快錢,但也因為在坊間有太多一個月內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賺上一百萬的故事,使他們根本完全沒有動力去為未來鋪路,更不願意去磨練自己,只想在不太辛苦的情況下,但求盡快大學畢業。他們的眼神完全沒有鬥心。

在那一群同學中,有一位從浙江大學到來的工程學院交換生。交換生發問的問題,跟香港同學所問的簡直是天壤之別。交換生所關心的,是他在離開大學前需要學會什麼技能,無論技術上、人際溝通上又或管理上,他都很清楚自己的理想。他要出國讀碩士,在外國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來。他知道前面的道路是艱辛的,但他的眼神表達了他深信只要努力便可以達到理想。筆者相信,這批同學的表現不是個別例子,而是普遍情況。

如果筆者只以這兩年的體驗及內地和香港大學生的分別來判斷香港未來的話,筆者相信,上海毋須等到2020年便會取代香港,而香港只會變成中國一個普通沿海城市。

很多人不想金融風暴發生,但金融風暴卻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了可能是最後一個反敗為勝的機會。在2008年,筆者和一批新的一二年級本科生談談他們的理想、未來的工作及期望,他們的態度卻有很大改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跟那位交換生沒有太大分別,而筆者也在他們的眼神中找到自信和鬥心。筆者問他們對股票和賺快錢有沒有興趣,他們卻說努力在大學學習和磨練一下比較實際。

當我們經常說一代不如一代、擔心下一代接不了棒和被上海超前之際,其實香港人的本質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香港鼓吹投機及賺快錢的文化不斷影響着下一代,使他們變成不願意接受磨練及挑戰。金融風暴的出現,可能使我們的下一代醒覺起來。當他們在談論那些「股神」的故事而面上露出不太欣賞的笑容時,筆者心底裏也暗暗一笑,因為下一代其實也願意做實事苦幹,而並非一代不如一代。

鼓勵腳踏實地

當然,我們也應該積極提攜我們的下一代。無論我們是在哪一個崗位,都可以為香港出一分力。例如即使在大牛市,傳媒也不應該過分鼓吹投機及賺快錢,而應報道多些憑着不屈不撓精神而成功的故事,以鼓勵下一代要腳踏實地做實事。

商界人士亦可以抽空在大學擔當一下義務導師,給下一代多一點意見,令他們在大學畢業前便可知道真實世界的情況。同時也可提供多些大學生實習職位,讓下一代提早在商業社會吸收經驗。

另外,在科技研究方面,因為很多出色的工程學院及理學院畢業生在前數年都轉到金融業,以致科研人員青黃不接。政府可以加強資助一些願意進行科技研究的企業,讓他們有足夠誘因聘請下一代作為基層科研人員,從而使香港重新組織科研隊伍,在未來發揮作用。

憑着不屈不撓及拚搏精神和我們的下一代,香港還是有力一拼的。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