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視互聯網為商機 音樂業要變

容志偉

2008年9月22日 香港經濟日報 A28版

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唱片公司會首先跟歌手簽約 (有些更會和創作人簽約). 當創作人完成了作品及歌手錄音後, 便會將一批歌曲放在同一隻CD上, 進行推廣及售賣, 從而產生收入. 在這個商業模式產生不小的問題.

賣歌商業模式 要徹底改變

1. 歌手和創作人都須依靠及依從唱片公司指示. 基於商業原因, 不同的歌手和創作人的所有歌曲的內容都是差不多. 以音樂曲式(Form)的角度來分析, 基本上大部份都是標準化的曲式: ABABCB (A=前段, B=副歌, C=激昂). 比較有創意的作品, 很難受到重視或被積極推廣. 林海峄數年前所創作的 "流行曲" (見另文), 歌詞內容正正反映了這個問題.

2. 現在的商業模式是以售賣CD為主. 一隻CD總會有多首歌曲, 除了被積極推廣的一兩首歌曲外, 其他水準一般, 結果是消費者用了一百元買了一隻CD, 只有一兩首歌曲可以接受, 每首好歌的價格是五十元. 價格極不合理.

3. 即使CD中的每首歌都很有水準, 但消費者若只是想買一首歌, 仍需買整隻CD. 一百元買一首歌, 非常不合理.

4. 創作人除了要說服唱片公司創作人的作品會受市場歡迎, 更要建立關係, 否則無論有多少天份, 都無法入行.

以前消費者也只好默默接受. 但寬頻上網的普及和相關的資訊科技相繼面世後, 消費者已迅速向傳統的商業模式說不, 即使要面對非法下載的風險. 音樂工業的收入也受到嚴重影響, 造成雙輸局面.

立法或引入科技來監控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要扭轉此局面, 辦法是徹底改變業界的商業模式, 將亙聯網下載變成業務的核心部份, 例如:

1. 將互聯網變成創作人的發表作品的開放平台. 視乎互聯網使用者的反應買下受歡迎作品的版權, 再透過其他非傳統商業模式型式的方式來銷售, 如售賣版權給消費者讓其下載歌曲到手提電話. 其實已有一些新進的公司嘗試此商業模式, 如剛剛於港交所上市的 A8電媒音樂 (00800)便以類似模式運作. 根據其上市文件的資料, 透過此商業模式, 一首歌曲便能為公司帶來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民幣的收益.

2. 只在網上直接銷售. 很多人會質疑於可以免費但非法下載的情況下, 消費者是否願意付款. 筆者認為只要每首歌曲都是有相當水準, 消費者絕對願意. 省卻非法下載的風險(檢控, 電腦病毒等). 當然, 網上銷售必須讓消費者可以依其喜好來購買(即不需要如購買CD般同時購買十多首歌曲)及以合理的價格來銷售.

3. 除了網上直接銷售外, 更可讓消費者合法地免費下載, 再透過售賣週邊產品, 服務或下載會員的資料庫等去創造收入. 電腦遊戲工業正正透過這個商業模式重生.

歌曲可下載散賣 CD臨淘汰

在九十年代, 電腦遊戲受到盜版嚴重影響, 至今己便從單機版轉成網絡版, 以點數卡收費(點數代表可以登錄伺服器多久或一些特別服務). 現在更進一步變成免費任玩. 透過售賣虛疑用品及週邊產品, 如首辦模型來創造收入.

業界的心態也要改變. 現在業界希望透過法律及科技去延續傳統商業模式的結果. 但正如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數年前預言, 高密度DVD (即HD DVD或相信已在高密度DVD規格戰勝出的藍光DVD) 將會是世上最後一種實物媒體, 將來只會有配合了串流播放的中央儲存, CD或DVD會在市場上消失, 與其希望透過法律及科技去延續傳統的商業模式, 業界應在未被淘汰前, 視科技為商機, 以創新的模式持續發展.



"流行曲" 部份歌詞內容
填詞: 林海峄

清唱 一開口用喉嚨聲清唱
這樣 才會令你為我拍掌
扮偶像派係我理想

感動 段段歌詞要寫得感動
能夠 講鼓舞及明日理想
一淺白易明人就唱 wo

假音 唱到第二段嚟個假音
震音 震爆個尾音至夠壓場 wo
慘情 我愛你抵死冇好收場
煽情 必兩粒眼淚情緒高漲 wo

去到 chorus chorus要易記易唱 wo
記住要 重複 重複 我為K迷著想
仲要 repeat又repeat 這旋律先算最強
流行曲 要大眾 隨時隨地唱

三十會


Hit Counter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

兩害取其輕 總要投一票

容志偉

2008年9月4日 明報 論壇

立法會選舉即將舉行. 今次立法會選舉的主題除了是培育新人外, 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單一主要議題. 正因為沒有主要議題及太多新人(但質素卻普遍偏低), 筆者只可以用”泥漿摔角”來形容候選人在多個直選選區及功能組別論壇的表現, 筆者有很多二三十歲年輕選民朋友, 原本想第一次用自己的一票, 投票選出一位有能之士代其發言. 但當他們看到泥漿摔角後, 便打算一票也不投, 因為根本找不到一個候選人合乎他們的要求. 然而, 無論選民是否去投票, 現實是總會有60 位立法會議員於緊接的四年內在立法會立法及為市民監察政府. 無論選民是否同意功能組別的存在, 現實是總會有30 位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 既然如此, 筆者認為無論有什麼候選人, 作為選民, 總應該要投一票, 更不應投白票.

當然, 如果選民有較強烈的政治取向, 無論是建制或泛民支持者, 在建制對泛民的選區或功能組別中, 選民是很容易去選擇. 但在很多選區. 都是建制派互爭選票, 泛民之間暗中較勁, 又或中間偏建制對中間偏泛民 (特別是功能組別). 面對這些局面, 政治取向變成不太重要. 選民可能會認為某一候選人不是很好, 但當他發現另一位候選人連基本跟選民溝通也不成, 又或另一位候選人只會發表一些令人發笑的言論或政綱, 選民是否應該什麼都不做, 任由這類候選人成為立法會議員立法及為我們監察政府而不加阻止呢? 又或面對一位有相關地區組織或界別工會的鐵票但對該地區事務或界別運作完全沒有認識的候選人時, 選民是否也會要想想讓那位不是很好的候選人當選, 也總比那位什麼都不認識更可能只會抺黑對手的的候選人當選好呢?

即使沒有一位候選人符合要求, 但總有一位候選人是比較好的. 選民其實可以把名單內選民認為最差的候選人逐一剔除,最後剩下來的一位候選人便可以成為投票的對象. 雖然這位候選人都是不合格,但總比投票給其他更差候選人或投白票較好.

兩害取其輕, 總要投一票. 希望9 月7 日可以在票站見到你.

三十會

Hit Counter

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為JD正名 防博士學位貶值

容志偉

2008年7月7日 星島日報 A18版

博士代表在學術界的最高學歷. 以哲學博士(PhD)為例, 大學會要求全日制學生用3至4年時間來完成小量帶學分的課程及一篇博士研究論文. 而畢業的準則是主要視乎博士論文能否通過一個有公信力的評審委員會, 確認該博士論文能達到博士級水平.

城市大學於2004年, 中文大學於2005年, 相繼引入美式法律學位課程(Juris Doctor, 簡稱JD). JD是一個為已有一個學士學位的人士提供一個專業法律訓練的學位課程, 包括了法學士 (LLB)的所有內容及研究生的選修科, 再加上一個小型研究項目. 這個課程名為JD是基於190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首次開辦時的歷史原因, 而於美國普遍也認知JD不是博士級的學歷. 美國人也不會在卡片上印上Doctor而只會印 "Esq.".

正如上文所述, JD只可以算是一個碩士課程, 跟博士完全沒有關係. 然而, 於城大的資料, JD課程的中文名稱是一個直接翻譯的名稱: "法律博士" . 而筆者也開始收到一些擁有JD學歷的法律人員的中文卡片上, 印上 "法律博士".

以城大為例, 於2007年有104個貨真價實的博士畢業生. 如把JD也算成 "博士",以城大於2004年預算JD收生額75人計算. 以後每年於城大畢業的 "博士" 的數量便會急升7成. 相信中大有第一批JD畢業生時, 也會有相同的情況. 結果導致博士學位貶值, 特別是真正研究法律的博士學位, 法學博士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簡稱JSD),

除了JD外, 還有其他不少的非博士級學歷的Doctor學位, 如沒有相關的政策來監管博士學位, 香港各院校可能會繼續直接引入美式Doctor學位, 導致博士學位貶值. (順帶一提, 似乎只有在香港拿”名譽博士”的人也可被普遍尊稱為 "博士", 不過這已是題外話了)

其實國家早於1995年已經引入JD形式的法律專業的學位課程. 因國家於引入時為了避免學位名稱混淆而引起問題, 將法律專業學位的名稱定為法律碩士 (Juris Master, 簡稱JM), 以及通過"司法部關於開展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學位試點工作的通知", 問題也隨之解決.

三十會

Hit Counter

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碳期貨上馬 金錢掛帥推環保

容志偉

2008年7月4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8版

環保團體多年來推行了很多活動, 希望將環保的信息帶給市民及市民確實在生活上能夠環保一些. 筆者絕對肯定各環保團體的努力和誠意. 然而, 每次活動和呼籲後, 又有多少市民能夠知道信息內容的嚴重性及確實改變其生活習慣以改善環境呢?

如剛剛舉行的熄燈活動, 向市民說明了光污染的問題, 同時也說明了每天因要提供用來產生光的電力, 便要產生很多二氧化碳, 其實差不多每年都有類似活動, 但活動過後能對其信息有深刻印象的市民卻沒有幾多個.

污染人人有責 卻感事不關己

又例如, 環保觸覺於今年二月向市民呼籲不要一年作數次外遊, 因只是於今年農曆新年年初一至年初四, 因市民乘搭飛機外遊, 便已經了排放15萬噸二氧化碳. 於呼籲過後, 其實沒有幾多市民明白排放15萬噸二氧化碳背後的意思, 了解這個信息背後的嚴重性而確實改變其生活習慣.

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是市民無法將這些信息, 即如15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跟日常生活聯上直接關係. 即使今年天氣反常, 氣溫愈來愈熱, 一般市民因未能了解什麼是溫室效應等科學, 以致不會認為自己是其中一個幫兇, 這些信息因而未能觸動市民, 繼而導致環保團體的活動和呼籲事倍功半.

然而, 是否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觸動市民, 確實改變其生活習慣以改善環境呢?

香港是一個金融城市, 又或是一個以金錢掛帥的城市. 市民無論在任何階層, 對環保科學有多少認識, 只要信息跟市民的資產, 短線投資或商機有關, 都能很容易觸動市民. 如果能夠將環保信息結合金融來推廣, 相信效果會事半功倍. 而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碳期貨來推廣環保.

碳期貨, 全名為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 是一種建基於1997年由聯合國所制訂 ”京都議定書” 的一種金融產品. 議定書規定締約國有義務需在2008年到2012年間減少一定單位的二氧化碳為主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 如締約國及企業超標排放, 可在二氧化碳排放權市場上買入相關配額以作抵銷. 而低排放量的國家及企業,也可以將所節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出售以換取利潤.

融入生活 又配合”十一五”規劃

假如香港推出碳期貨, 再加以推廣後, 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格便可以如黃金價格及股票價格般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當環保團體舉行活動或呼籲時, 便可以很容易將信息的內容用己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價格去量化, 觸動市民從而改變其生活習慣以改善環境, 如 ”因市民於年初一至年初四乘搭飛機外遊, 便已經了排放15萬噸二氧化碳, 以今天在交易所2010年碳期貨價格, 市民四天內已經用三千多萬港元於此”.

相信此信息能夠迅速觸動市民, 有如當年”要用400萬才能養大一個小朋友”的信息一樣, 深入民心.

港交所去年曾委聘顧問就香港發展排放權相關產品交易進行可行性研究, 然而卻沒有新的進展, 只表示繼續注視排放權相關產品及市場在區內及環球的發展情況, 及準備去跟一家外國交易所商討組成合作夥伴. 港交所應盡快落實及推出碳期貨, 除了可以協助環保外, 更能配合國家 ”十一五規劃” 中所提到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 環保團體也應積極推動碳期貨, 使港交所盡快落實, 從而可以用另類的環保教育, 推動環保.

三十會

Hit Counter

2008年6月2日星期一

補助移居內地 勝最低工資

容志偉 三十會

2008年6月2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9版

繼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公開支持最低工資立法後, 曾特首也於立法會說 有機會於下個立法年度生效. 立法似乎是進入最後倒數階段.

筆者認為, 正反雙方預計的結果會同時發生:部份有能力有熱誠, 幸運地遇到即使工資提高了也願意給予機會的僱主, 能夠提升收入; 另一部份市民因其本身技能問題又或未能遇到機會沒法就業. 於是, 最低工資只是轉移了部份人的工資, 但未有解決核心問題: 已慢慢轉為知識型經濟的香港, 沒有足夠低技術及低學歷的工作崗位, 產生低技術及低學歷市民失業率偏高和在職貧窮等問題.

低技術職位 香港供應不足

筆者在紐約工作的時, 一些朋友因無法應付紐約的生活指數, 舉家搬往旁邊的新澤西州. 雖然新澤西州的工資比紐約低, 生活指數卻有更大幅度的下跌. 結果, 生活質數有所提高, 相同的方法是否適合香港呢? 由九龍搬入天水圍肯定解決不了在職貧窮的問題. 然而, 在香港的周邊城市, 如東莞, 中山等地, 還有很多低技術及低學歷的工作崗位. 如果市民能夠搬往內地城市就業及生活, 便有機會好像上述於紐約的例子, 解決的在職貧窮問題.

從表面看, 寄望市民主動搬往內地二線城市就業及生活好像有點不切實際, 其實只要有相關的政策和足夠的誘因就行了. 例如一個”港外就業及生活補助金”的計劃. 市民只要證明長期失業或在職貧窮(如家庭總收入及資產總值低於某一標準), 便可申請舉家搬往內地城市就業及生活, 政府每月發放助金;受惠者需遵守一些要求,:

1. 補助金只會透過內地指定銀行發放.

2. 可以回港就醫或因公回港, 但必須出示証明.

3. 子女須於內地升學

4. 除就醫或公幹外, 每年只可以回港一個指定日數. 否則補助金便會被扣減.

減隔代貧窮 增香港競爭力

假如每個家庭的補助金額定為每月人民幣4,000至5,000元 (在內地二線城市,已是一個很不錯的數字), 已能替政府減少教育, 公共房屋, 社工服務, 及各式各樣的津貼等開支. 筆者相信, 透過此政策, 可以達致多贏局面:

1. 最低工資立法也幫助不了的一群低技術及低學歷的市民, 有政府發放的補助金, 再加上在內地工作的薪金, 搬往內地後的生活水平比在香港時大幅提高,使未來重新出現希望.

2. 受惠者有多些資源及能力投放於子女的教育. 隔代貧窮的問題便有更大的機會可解決.

3. 將一個訊息發給希望到香港發展或團聚的人士: 慢慢轉為知識型經濟的香港, 仍然是遍地黃金和機會, 但該人士必須有足夠的知識, 技術和學歷, 否則留在原地生活可能會更合適. 申請來港人士的質素便有機會提昇, 使香港的競爭力更能提高,

即使最低工資的法例能在短期內立法, 筆者相信也不能全面徹底地解決問題. 與其正反相方繼續不斷說明自己的觀點和拉攏市民支持, 昐望政府, 各工會,政黨及智囊, 可以作出一些前瞻性的構思, 真正徹底地幫助香港這批極需要社會幫忙的市民.

Hit Counter

2008年3月6日星期四

打造紅酒之都 酒花可先行

容志偉 三十會

2008年3月6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9版

剛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 免除了葡萄酒稅. 財政司希望藉此措施, 使香港成為酒類貿易及集散中心. 筆者於財政預算案宣佈翌日, 已收到相熟的英國酒商更新了的葡萄酒香港價單. 葡萄酒業權威雜誌Wine Spectator也報導, 兩間美國酒商也即時宣佈展開香港銷售葡萄酒的計劃.

配套不足 僅撤酒稅未夠

從表面看, 政府免除葡萄酒稅的措施, 有立桿見影的成效. 但世界其他的酒類貿易及集散中心, 如倫敦, 紐約等經過業界多年努力, 才有現在的成就. 是否一個免除葡萄酒稅措施便能使香港即時成為酒類貿易及集散中心?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 酒類貿易及集散中心必須有足夠的庫存及物流系統. 業界相信需要大約兩年的時間來完成.

另外, 葡萄酒拍賣和貿易需要一定數量的品酒師來支援. 但在品酒師界的資歷架構WSET中, 直至2007年, 全球考獲第五級WSET (即最高級別)的品酒師, 只有一個是來自香港.

在另一個品酒師界的專業資歷Master of Wine中, 更沒有來自香港的.

還有其他的問題, 如足夠的經紀, 拍賣行, 投資者教育等, 都需要時間讓業界去處理.

筆者無意在此辯證免除葡萄酒稅措施是否能為香港帶來益處. 然而, 若政府有決心將香港成為紅酒之都, 除了在免除了葡萄酒稅後, 期望業界可以盡快處理以上所提的問題外, 其實也可以開拓及引入葡萄酒期貨市場 (En Primeur).

葡萄酒期貨市場, 俗稱酒花, 是讓葡萄酒莊把葡萄酒還在釀製的時候, 便以期貨的形式賣給酒商, 以便更快回收資金. 大約兩年的釀製時間後, 葡萄酒莊才將釀製完成的葡萄酒交付酒商.

大部份葡萄酒莊在賣期貨前, 會將小量還未入酒桶釀製的葡萄酒給一些著名的品酒師, 如Robert Parker, 去品嚐. 品酒師會基於這些未入酒桶釀製的葡萄酒, 估計葡萄酒釀製完成後的質素及給一個分數. 而葡萄酒莊便會以這些評級來決定期貨的價格. 但現時的葡萄酒期貨市場的制度其實有不少的問題.

1. 無論收藏家, 投資者或品酒人士, 大部份都要透過酒商去購買葡萄酒期貨. 而酒商和客人之間只有一紙合約, 証明客人擁有葡萄酒期貨. 於2006年, 英國便接連有多間酒商倒閉, 使所有客人血本無歸.

2. 大部份酒商都沒有提供葡萄酒期貨二手市場. (如香港的數間大酒商, 都規定買了葡萄酒期貨的客人必須持有葡萄酒期貨直至葡萄酒釀製完成及交貨).

3. 現時的葡萄酒期貨價格透明度並不高. 同一年份同一品牌的葡萄酒期貨在不同的酒商的售價可以有很大的差距. 即使在倫敦國際釀酒商交易所 (Liv-ex)所列的價格, 也只可作參考用途.

商品期貨交易 可加入紅酒

然而, 這些問題卻為香港成為紅酒之都之路, 帶來機會. 葡萄酒期貨市場不需要庫存及物流, 也不需要品酒師的支援. 因此若香港現在能夠成立有投資者保障基金作保障的葡萄酒期貨市場交易所, 讓所有酒商, 收藏家, 投資者或品酒人士都可以參予一手或二手的葡萄酒期貨的買賣, 便可以能即時吸引各地的酒商, 收藏家, 投資者或品酒人士, 在香港未有足夠的配套的情況下, 也會先行在香港進行葡萄酒期貨交易, 為將來大量的葡萄酒貿易鋪路.

同時, 如果香港將來成立國家 ”十一五規劃” 中所提到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 葡萄酒期貨市場更可以成為其中一員, 使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的商品種類更多元化.

筆者相信, 在政府免除了葡萄酒稅, 業界的努力和開拓及引入葡萄酒期貨市場的情況下, 香港要成為紅酒之都, 指日可待.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