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志偉 三十會
2007年12月17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8版
溫總剛剛對曾特首的一段訓話, 替很多行業, 特別是與創新及科技有關的行業說出心底話。 溫總向曾特首提及的四大要點中排名第一的是創新。
其實, 政府有不少關於創新的措施, 如創新科技基金, 科技園旗下的創新中心等。 但香港所缺少的並不是這些被動式的硬件, 而是一份一份接納創新而有遠見的精神。
香港硬件足 惟缺創新精神
近期某大型超級市場推出顧客需要捐款才能可以獲取膠袋的計劃中, 可能於策劃及執行上有不足的地方, 但本身是一個在香港很創新的商業模式, 可達至三贏的局面: 超級市場可提昇形象, 可提高港人的環保意識,減小使用膠袋,捐款也可惠及公益機構。 但計劃不斷被批評, 最終給腰斬, 非常可惜。 問題的本身就是香港沒有了那份接納創新精神。
一個創新的構思或科技, 從概念, 研究, 實驗到成功往往需要一段時間, 而當中可能要面對不少從沒有遇過的問題, 而有一些缺點也未必可以即時解決。 對創新的事情, 香港社會往往只是抱懷疑及負面的態度, 一些原本有希望成功的構思或科技, 就在這些挑戰及負面的質疑下 失敗而回。 商界也在這種環境, 不敢創新, 即使一些勇於創新的老闆, 要推行一些創新產品或措施時, 也要費九牛二虎之力。
培養創新精神, 短期的方式可以是加強宣傳推廣, 使社會得到很明確的信息: 政府是重視所有創新的構思, 而科技及創意才是持續繁榮的出路。 但怎樣落實呢?
首先, 政府可以在不同的行業持續舉行以創新為主題的比賽, 勝出者或機構可以得到該產品和構思的知識產權外, 更可得到遠起一般比賽獎金的現金獎勵, 如100萬港元。 同時, 即使該產品和構思未能勝出, 但能達到某一創新水平, 政府也會全數資助所有研究及開發成本。
100萬港元相對於50億港元的創新科技基金只是很小的數目, 但對於比賽的吸引力起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 因其能在社會中掀起話題。 當這些比賽能夠持續舉行, 創新便可在社會變成一種風氣, 使政府在推行其他的長遠鼓勵及培養創新精神的政策時, 事半功倍。
政府也應檢討一些政策, 使社會能對政府的創新和科技政策及其重視程度重拾信心, 例如, 將科技加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名字中; 在將來發表的施政報告中, 加回有關科技方面的政策 (今年的施政報告對科技隻字不提) 等。
長期方面, 政府可以在教育方面著手。 香港的考試制度是以標準答案及量化分數為基礎的制度。 考生只要能夠回答標準答案便能拿取高分數。 這其實是香港沒有了創新精神的其中一個深層原因。改革這種制度, 其中一個可行方法是在公開考試中, 每一個科目也要加入一些創新構思的題目。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更可能沒有答案。 評卷員只會對考生的答案給予不合格, 合格或有創意的評級。 然後再將各科目的創新構思題目的評級綜合為一個總評級及列於公開考試的成績上。
大學收生 應以創意評級
大學的收生標準也可以改革成除了各科目要有高分數外, 創新構思題目的評級必須為合格, 甚至是有創意的評級。 這個政策除了可以使家長及學生更重視創新外, 更可給香港社會知道創新是在香港生存的必需品, 必須改變那種抗拒改變的想法和對創新的懷疑及負面態度。
近期有一個用電話線發明人貝爾和牛頭馬面作主角的寬頻服務廣告。 廣告本身甚有創意, 但也隱藏了一個對創新方面很負面的信息 貝爾很有創意, 其發明對創新科技及人類有很大的貢獻。 但為何貝爾要落地獄而不是上天堂呢? 難道真的〝High Tech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