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100萬搞比賽 重賞企業創新

容志偉 三十會

2007年12月17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8版

溫總剛剛對曾特首的一段訓話, 替很多行業, 特別是與創新及科技有關的行業說出心底話。 溫總向曾特首提及的四大要點中排名第一的是創新。

其實, 政府有不少關於創新的措施, 如創新科技基金, 科技園旗下的創新中心等。 但香港所缺少的並不是這些被動式的硬件, 而是一份一份接納創新而有遠見的精神。

香港硬件足 惟缺創新精神

近期某大型超級市場推出顧客需要捐款才能可以獲取膠袋的計劃中, 可能於策劃及執行上有不足的地方, 但本身是一個在香港很創新的商業模式, 可達至三贏的局面: 超級市場可提昇形象, 可提高港人的環保意識,減小使用膠袋,捐款也可惠及公益機構。 但計劃不斷被批評, 最終給腰斬, 非常可惜。 問題的本身就是香港沒有了那份接納創新精神。

一個創新的構思或科技, 從概念, 研究, 實驗到成功往往需要一段時間, 而當中可能要面對不少從沒有遇過的問題, 而有一些缺點也未必可以即時解決。 對創新的事情, 香港社會往往只是抱懷疑及負面的態度, 一些原本有希望成功的構思或科技, 就在這些挑戰及負面的質疑下 失敗而回。 商界也在這種環境, 不敢創新, 即使一些勇於創新的老闆, 要推行一些創新產品或措施時, 也要費九牛二虎之力。

培養創新精神, 短期的方式可以是加強宣傳推廣, 使社會得到很明確的信息: 政府是重視所有創新的構思, 而科技及創意才是持續繁榮的出路。 但怎樣落實呢?

首先, 政府可以在不同的行業持續舉行以創新為主題的比賽, 勝出者或機構可以得到該產品和構思的知識產權外, 更可得到遠起一般比賽獎金的現金獎勵, 如100萬港元。 同時, 即使該產品和構思未能勝出, 但能達到某一創新水平, 政府也會全數資助所有研究及開發成本。

100萬港元相對於50億港元的創新科技基金只是很小的數目, 但對於比賽的吸引力起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 因其能在社會中掀起話題。 當這些比賽能夠持續舉行, 創新便可在社會變成一種風氣, 使政府在推行其他的長遠鼓勵及培養創新精神的政策時, 事半功倍。

政府也應檢討一些政策, 使社會能對政府的創新和科技政策及其重視程度重拾信心, 例如, 將科技加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名字中; 在將來發表的施政報告中, 加回有關科技方面的政策 (今年的施政報告對科技隻字不提) 等。

長期方面, 政府可以在教育方面著手。 香港的考試制度是以標準答案及量化分數為基礎的制度。 考生只要能夠回答標準答案便能拿取高分數。 這其實是香港沒有了創新精神的其中一個深層原因。改革這種制度, 其中一個可行方法是在公開考試中, 每一個科目也要加入一些創新構思的題目。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更可能沒有答案。 評卷員只會對考生的答案給予不合格, 合格或有創意的評級。 然後再將各科目的創新構思題目的評級綜合為一個總評級及列於公開考試的成績上。

大學收生 應以創意評級

大學的收生標準也可以改革成除了各科目要有高分數外, 創新構思題目的評級必須為合格, 甚至是有創意的評級。 這個政策除了可以使家長及學生更重視創新外, 更可給香港社會知道創新是在香港生存的必需品, 必須改變那種抗拒改變的想法和對創新的懷疑及負面態度。

近期有一個用電話線發明人貝爾和牛頭馬面作主角的寬頻服務廣告。 廣告本身甚有創意, 但也隱藏了一個對創新方面很負面的信息 貝爾很有創意, 其發明對創新科技及人類有很大的貢獻。 但為何貝爾要落地獄而不是上天堂呢? 難道真的〝High Tech揩野〞?

Hit Counter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以藝卷制達致藝術普及

容志偉 三十會

2007年10月22日 蘋果日報A18版

今年在英國舉行的Britian’s Got Talent (跟香港的殘酷一叮同樣形式的節目, 而勝出的參賽者會於英女皇面前表現)節目中, 參賽者Paul Potts在比賽中表現歌劇, 唱出著名歌劇杜蘭朵中的名曲 ”公主徹夜未眠”, 成功擊敗其他參賽者, 於總決賽成為全英最受歡迎參賽者, 奪得冠軍. 隨即獲得唱片公司合約, 灌錄唱片, 更成為全英銷量第一. 試想想, 若Paul Potts在香港參加殘酷一叮, 表現歌劇, 以香港社會中有限的對藝術有基本認識及興趣觀眾數量, 恐怕Paul Potts會被一些攪笑胡鬧的表演擊敗, 初賽也通過不了.

觀眾十年人事無翻新

西九項目又再次上馬, 除了營運及管理的人才問題外, 社會人士亦批評政府沒有藝術教育和普及的政策. 即使有紐約和倫敦般的硬件, 再配上一流的管理人才, 但政府仍沿用現有的政策, 沒有長期的觀眾, 而社會對藝術認識仍非常有限的情況下, 香港要成為如紐約和倫敦水平的文化之都仍會是遙遙無期.

實則, 政府有藝術教育和普及的政策, 只是由始至終, 事倍功半, 成效一般. 例如, 剛剛在文化中心上演的歌劇阿伊達, 每場都座無虛席, 更需要加場, 好像香港有很多的觀眾. 但現實是觀眾的數量有沒有增長呢? 在十年前, 阿伊達也曾經在香港上演. 當年筆者在台上飾演一個唱男高音的小祭師, 看到台下的也是同樣的情況. 每年都會看歌劇的, 繼續去欣賞, 十年前不去欣賞的, 今年無論怎樣邀請也是不去.

每年的歌劇演出前, 康文署(或之前的市政局)也會舉行一些簡單的講座, 介紹歌劇的內容和製作過程. 但有多少市民知道這些講座而又會出席呢? 而又有多小因出席了講座而去買票呢? 結果, 十年後的今天, 除了一批因有朋友參與演出而去欣賞的新增觀眾.仍是同一批觀眾去欣賞. 即使加了場, 總場數其實跟十年前是一樣的.

又例如, 在文化中心欣賞由政府資助的香港管絃樂團的演出時, 很多時都會見到一批中學生在欣賞. 他們都在寫一些筆記, 因為他們來欣賞的目的是要交功課. 再細心一看, 大部份其實都是在不耐煩地坐著, 還不時製造一些噪音影響其他觀眾. 興趣也未有培養出來, 只希望音樂會可以快點完結. 交過功課, 又有多少個會成為長期的觀眾呢?

與其花資源去進行廣泛但表面的藝術教育和普及而沒有多大的成果, 政府其實可以改變政策, 集中資源, 教育及培養一批已經對藝術有基本認識及興趣, 但卻不是長期觀眾的市民, 使該批市民對藝術有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 繼而透過這批新增的市民去加大長期基本觀眾的數量. 當基本觀眾數量達到群聚效應要求的數量, 藝術欣賞及參與會變成一種潮流, 而政府再推行任何廣泛的藝術教育和普及政策時, 便會事半功倍了. 但怎樣去執行這種集中資源政策呢?

集中資源培養欣賞力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有關藝術考試考生數目的資料, 只是計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術科考試的人數, 每年都已經差不多有70000人. 無論這批考生是應考一級或八級的考試, 這70000人肯定對藝術有一定的興趣及比較深入的認識. 政府可以在現有的學生買票計劃以外, 集中資源去資助這批考生去欣賞藝術表演.

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參考學卷制的模式, 考生可以每年透過出示於術科考試達到某個級數的証明, 來換取一個相應數量的藝術欣賞資助卷. 考生可以使用藝術欣賞資助卷, 以更低的價錢去購買他們自行選擇但不可轉讓的藝術表演門票. 除了價錢更低外, 這個方法更可以鼓勵這批考生及認同他們的努力, 使他們有成就感,產生更大的誘因去欣賞藝術表演, 從而慢慢培養習慣, 變成對藝術有興趣又有深入認識的長期觀眾. 另一方面, 這個方法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認同和回饋, 鼓勵更多的家長去培育小朋友藝術興趣和能力, 政府便能同時使用民間資源去達到教育及培養對藝術有基本認識及興趣的長期觀眾的目的. 也間接利用市場力量為藝術界引入競爭. 這比起胡亂增加各藝術界別團體直接資助, 更具效率.

Hit Counter

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科研乏政府撐腰 港企難發圍

容志偉 三十會

2007年9月24日 香港經濟日報 A28版

在全球貿易中,買家只會無止境地壓價,但同時港商被要求遵守的安全及環保條例卻愈來愈多,使成本不斷上漲。港商可以做的除了是控制零件來貨成本,就是自行研究及開發各零件。

但在香港政府積極不干預,只提供杯水車薪的資助情況下,港商可以自行研究及開發從而控制成本?

港府"不干預" IC上海發圍

以玩具業為例,佔很大比重的電子玩具及教育玩具的核心是集成電路(即IC)。 除了小部份高檔次的由美國的IC生產商提供,其他差不多全部由台灣幾個生產商壟斷,控制了所有價格,以及商業模式。為何沒有香港研發及擁有知識產權的IC呢? IC的研發和生產是一個有高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 除了在科學園僱用了一批香港本地的IC工程師的歐美IC研發及生產商外,絕大部份港商根本不會願意投資於這個高風險的行業。

再者,IC的研發和生產在一個地區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實際提昇及幫助工業及科技發展。 要達到這個規模,沒有政府的積極主動的幫助是不可能達到的。

被譽為香港本土科技龍頭公司晶門科技,曾被視為在沒有香港政府幫助下的奇蹟。但晶門的對手,即台灣及日本的IC研發及生產商是在10至20年之前開始由政府全力培育之下發展出來的。稅務優惠,廉價廠房,貸款計劃,層出不窮。台灣政府更於2001推出 ”矽導計劃” 支援台灣的IC研發及生產商,使它們變得非常壯大,以減價戰的方法搶佔晶門的主要市場時,沒有香港政府支援的晶門便兵敗如山倒,神話不再。 股價也由差不多4元,急降成為毫子股。

其實8年前,香港是曾有這個機會的。 1999年有基金向香港政府建議由基金出資接近100億興建晶圓廠 (即生產IC的工廠,以台灣的經驗,可帶動整個IC研發和生產的產業),但希望香港政府提供稅務優惠。 最後因一句 ”一視同仁”,拒絕了基金的建議。 由於上海政府願意提供優惠,基金轉在上海興建晶圓廠 (即現於香港主板上市的中芯國際)。

而經過了7年的發展,上遊的IC 設計和下遊的封裝公司,都因為晶圓廠投產而出現,光設計公司也已經有過百間,帶動了整個上海的高科技經濟,更為上海培育了大量IC人才。若然當初基金在香港興建晶圓廠,相信香港的IC的研發和生產已可能變為成行成市,香港的玩具業和電子業肯定不會是現在的光境。

以一向被市場認為是低科技的玩具業為例,香港政府可為願意投資於科技研發的玩具港商提供稅務優惠,如 1. 減少因包含科研成果的產品所賺取利潤的利得稅; 2. 聘請擁有高技術學歷(如碩士,博士學歷等)科研人員的支出可扣稅 3.購買用於科研活動的儀器支出可扣稅。

當然,政府更可提供優惠鼓勵港商使用其他港商的科研成果,使到做科研的港商有更多售出其成果的機會。

反思"不干預" 助港企升級

如提昇一個層次,香港政府可以提供支援計劃來減低港商投資科技研發的風險。例如直接替進行項目資金龐大的科研的玩具港商發行企業債券,也可以成立廣泛的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不只限於個別種類或產品的知識產權),使港商即使科研成果最後未能用於本身產品,也可透過出售知識產權,去製造另一種收入來源。

最後,香港政府可以直接提供資金進行一些大型科技項目,如在武漢的“光谷”,由省、市、區政府投資一百億興建擁全球最先進的IC生產線之一的晶圓廠,再由中芯國際逐年回購。

很多港商其實希望增強自行研發,但沒有香港政府支援,與其單打獨鬥,倒不如留多一些現金。即使能渡過今次44號公告及產品回收,若然政府依然積極不干港商還可抵擋多少次的危機呢? 在製造業還未被有高科技研發的大陸廠取代前,香港政府還是盡快重新制定積極不干預政策吧。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