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科研乏政府撐腰 港企難發圍

容志偉 三十會

2007年9月24日 香港經濟日報 A28版

在全球貿易中,買家只會無止境地壓價,但同時港商被要求遵守的安全及環保條例卻愈來愈多,使成本不斷上漲。港商可以做的除了是控制零件來貨成本,就是自行研究及開發各零件。

但在香港政府積極不干預,只提供杯水車薪的資助情況下,港商可以自行研究及開發從而控制成本?

港府"不干預" IC上海發圍

以玩具業為例,佔很大比重的電子玩具及教育玩具的核心是集成電路(即IC)。 除了小部份高檔次的由美國的IC生產商提供,其他差不多全部由台灣幾個生產商壟斷,控制了所有價格,以及商業模式。為何沒有香港研發及擁有知識產權的IC呢? IC的研發和生產是一個有高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 除了在科學園僱用了一批香港本地的IC工程師的歐美IC研發及生產商外,絕大部份港商根本不會願意投資於這個高風險的行業。

再者,IC的研發和生產在一個地區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實際提昇及幫助工業及科技發展。 要達到這個規模,沒有政府的積極主動的幫助是不可能達到的。

被譽為香港本土科技龍頭公司晶門科技,曾被視為在沒有香港政府幫助下的奇蹟。但晶門的對手,即台灣及日本的IC研發及生產商是在10至20年之前開始由政府全力培育之下發展出來的。稅務優惠,廉價廠房,貸款計劃,層出不窮。台灣政府更於2001推出 ”矽導計劃” 支援台灣的IC研發及生產商,使它們變得非常壯大,以減價戰的方法搶佔晶門的主要市場時,沒有香港政府支援的晶門便兵敗如山倒,神話不再。 股價也由差不多4元,急降成為毫子股。

其實8年前,香港是曾有這個機會的。 1999年有基金向香港政府建議由基金出資接近100億興建晶圓廠 (即生產IC的工廠,以台灣的經驗,可帶動整個IC研發和生產的產業),但希望香港政府提供稅務優惠。 最後因一句 ”一視同仁”,拒絕了基金的建議。 由於上海政府願意提供優惠,基金轉在上海興建晶圓廠 (即現於香港主板上市的中芯國際)。

而經過了7年的發展,上遊的IC 設計和下遊的封裝公司,都因為晶圓廠投產而出現,光設計公司也已經有過百間,帶動了整個上海的高科技經濟,更為上海培育了大量IC人才。若然當初基金在香港興建晶圓廠,相信香港的IC的研發和生產已可能變為成行成市,香港的玩具業和電子業肯定不會是現在的光境。

以一向被市場認為是低科技的玩具業為例,香港政府可為願意投資於科技研發的玩具港商提供稅務優惠,如 1. 減少因包含科研成果的產品所賺取利潤的利得稅; 2. 聘請擁有高技術學歷(如碩士,博士學歷等)科研人員的支出可扣稅 3.購買用於科研活動的儀器支出可扣稅。

當然,政府更可提供優惠鼓勵港商使用其他港商的科研成果,使到做科研的港商有更多售出其成果的機會。

反思"不干預" 助港企升級

如提昇一個層次,香港政府可以提供支援計劃來減低港商投資科技研發的風險。例如直接替進行項目資金龐大的科研的玩具港商發行企業債券,也可以成立廣泛的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不只限於個別種類或產品的知識產權),使港商即使科研成果最後未能用於本身產品,也可透過出售知識產權,去製造另一種收入來源。

最後,香港政府可以直接提供資金進行一些大型科技項目,如在武漢的“光谷”,由省、市、區政府投資一百億興建擁全球最先進的IC生產線之一的晶圓廠,再由中芯國際逐年回購。

很多港商其實希望增強自行研發,但沒有香港政府支援,與其單打獨鬥,倒不如留多一些現金。即使能渡過今次44號公告及產品回收,若然政府依然積極不干港商還可抵擋多少次的危機呢? 在製造業還未被有高科技研發的大陸廠取代前,香港政府還是盡快重新制定積極不干預政策吧。

Hit Counter

1 則留言:

Vincent 說...

香港工程已經沒有希望了....大家都諗住如何跳船,離開工程這個無間地獄
我可以引用你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