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首置上車盤須防好事變壞事

容志偉

2017年9月30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0版

住屋問題過去幾年成為香港人最重視的議題。當政府透露首置上車盤(下稱首置盤)計劃的構想後,瞬間讓很多人對置業充滿希望,但當中的細節很大可能引起不同階層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爭議和分裂的導火線,最後好事變壞事。

筆者前陣子再跟一批10年前大學畢業的Mentee見面。畢業10年,每個人走過的路不盡相同,聚會開始時,各人還閒話家常,談笑風生,但同學們基於自身的經歷,很快便對一些社會問題針鋒相對,最後聚焦的是住屋問題,特別是首置盤。

席間上有四種不同的看法,筆者以同學ABCD各為代表。這4位同學的共同之處都不是富二代,自己要支付部分的大學學費,有的是靠助學金/獎學金,也有靠下課後兼職幫補。

轉售限制惹爭論

A是最早購買私樓的一位,付足三成首期,購買了傳統屋苑的中小型單位;B不久前購買了私樓,用盡九成按揭,購買了新盤的蚊型單位;C想置業但仍努力中,因為他怎樣也儲不夠首期;D則有點兒放棄的心態。4位同學都說首置盤是好事,方向正確,應該能解決部分市民的住屋問題;但談論細節時,特別是轉售限制方面,爭議便一觸即發。

爭論最激烈的是B和C,涉及有關轉售時業主會否有機會獲利。C認為既然政府是幫助市民上車,那麼就應該讓首置盤業主能夠獲取首置盤的升值空間, 以便首置盤業主有足夠資金轉買私樓,只要有升值空間,即使有一段禁售期是可以接受的。D對這點沒有太大意見,因為他原本已經有點放棄置業,但現在可以有首置盤,已經心滿意足,升值與否不太重要。

B卻有相反的論點。他認為他努力工作,更努力儲蓄,放棄了很多享樂和私人時間,才可以剛剛好上車,即使所擁有的單位非常小型,但總算憑努力踏入私樓的置業階梯,可以享受資產升值空間,多年來的辛苦也是值得的;但如果現在首置盤業主毋須付出同樣的力度來儲蓄,便可以有同樣資產升值的機會,以及由政府來降低風險,那麼,這群剛剛上車的蚊型單位年輕業主便要問:為何要辛苦這麼多年呢?

最後,A也支持B的意見,但態度卻沒有這麼強烈,這是因為他一早已經有辦法進入置業階梯,迅速爬升,首置盤轉售限制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

至於首置盤的售價,所有同學都認為要愈低愈好,可以讓一般打工仔上車,但A和B都認為「愈低愈好」的條件是首置盤必須沒有升值獲利空間。

爭論到最後通常都沒有結論,筆者為讓各人有下台階,沒有發表太多意見,聚會結束後,同學們都私下問筆者的看法。筆者只回答了兩點:公平和價值。

現實人生不是勤力做對事就必有獎勵,做錯事也有可能僥幸避過懲罰,但公平是,勤力做對事的人不應受到懲罰。

政府有責任讓所有市民安居,但絕無責任也不應保證市民投資獲利。首置盤的價值是安居,而不是投資,以公平和價值的角度來看,首置盤的政策設計應該是業主任何時候要轉售首置盤,只可以原價賣回給政府,不可計算通脹和利息,要做到零升值獲利空間,以達致公平的原則和只有安居的目的。

鼓勵更多創富方法

首置盤應分兩級,小型單位和中型單位。如果小型單位首置盤的業主因家庭原因,需要大一點的房屋來居住,可以按原價將小型單位首置盤賣回給政府,再向政府買中型單位首置盤;同樣地,中型單位首置盤也只可以原價賣回給政府。首置盤的售價,除了要是一個中產打工仔毋須再不吃不喝十多年才可以支付的價格外,更應是一個讓私人發展商再沒有足夠誘因去興建蚊型單位的價格。

透過這個政策,首置盤業主有更大的動力去開源和儲蓄,以轉換到私樓的置業階梯,因為只要有通脹,零升值獲利空間的首置盤其實是不斷貶值,業主有誘因以最快方法賣回給政府。同時,因為業主有首置盤在手,所面對的風險比私樓業主低,可以更專心去開源,無論是更努力工作或創業,都可能有更好效果。

這個政策設計更能帶出一個清晰的訊息,去改變香港人一個根深柢固的思想:買樓等升值已不再是創富的最佳方法,香港應該有更多元的創富方法。

只是一批三十出頭的年輕人都有那麼多不同想法,政府是否能夠聽到和接納眾多市民的聲音呢?會否將好事變成壞事呢?小市民不妨拭目以待。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

如果你身邊的人工智能中毒

容志偉

2017年8月5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9版

Facebook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只是因為工程師設定不理想,導致兩個人工智能用了一些不合人類說話語法的句子來溝通,而工程師也因此暫停實驗。一件在行內很正常的事情,卻有媒體說成智能叛變,更包裝為人工智能最終會消滅人類等等的假新聞,希望藉讀者對人工智能的有限認知和恐懼來吸引眼球。

這種誇大的新聞很快便會被人淡忘。但如果這次錯誤是工程師故意加入人工智能的設定,讓人工智能做出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問題就不是這麼簡單了。筆者在公司開發音樂教育用的人工智能時也有個類似的經歷。

筆者嘗試將人工智能改良時,在演算法程式碼中鍵入了一個錯誤的符號。人工智能重新運行及學習後,起初是很正常運作。但運行了一段時間後,筆者發現有點不對勁。人工智能表面上仍是在學習和回應,但人工智能的回應中隱藏了一些錯誤的觀念。而這些錯誤只有真正認識教學法的專業人士才能發現。筆者最後能找到問題所在及加以修正,但也要將人工智能學到的數據全部清除,讓人工智能重新學習。而正式推出市場的版本已沒有這些問題。

聊天機械人可引發災難

但如果筆者是立心不良的工程師,故意在人工智能中植入一些錯誤的設定,又或黑客透過網絡病毒更改了人工智能的設定,讓一些錯誤的觀念透過人工智能散播出去,那麼便是一件大事了。可能讀者會說,這是否太誇張,甚至只是科幻電影的情節呢?筆者認為,這可能很快會甚至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其中一個例子是聊天機械人(Chatbot)。

聊天機械人是其中一種人工智能應用。不少公司都引入聊天機械人來為公司去解答客人的問題,又或為客人作出建議,其中一種是用於金融行業為客人提供投資建議的聊天機械人。

正常的聊天機械人會根據客人的數據和要求,作出投資建議,就如真人投資顧問一樣。但假如工程師在設計和設定投資建議聊天機械人時加入了隱藏指令,讓機械人看似是為客人提供最好的投資建議,但投資建議其實是讓客人輸掉所有投資,又或其實是使客人投向對手的話,這便很危險了。採用了聊天機械人的金融機構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發現問題,到時所造成的損害或已經難以彌補。

這種情況等於在沒有人工智能的時代,對手收買了公司的員工,但現在只是更改了人工智能的設定,便可以更容易達到相同目的。

再進一步來說,如果一些極端主義組織透過修改人工智能,在不同渠道用潛而默化的方式,去宣揚一些極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話,地球便會變為更危險。

或導致人類走向滅亡

開發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商機,但怎樣保護人工智能的需求將會是更大商機。現在的電腦病毒破壞,最多也只是破壞軟件、資料甚至硬件(例如美國透過電腦病毒去破壞敵人的核設施)。即使是幾個月前發生的大規模電腦病毒事件,在未發生前已經知道會發生,而發生時不消數天便被解決了。雖然是有損失,但禍害都有限。

不過,如果中毒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被發現。同時造成的破壞也可能沒有限制,甚至毒害的是人類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如果惡意修改人工智能的是一個國家級機構,結果恐怕是一場更加沒有硝煙的戰爭。

筆者相信,保護人工智能很快便會成為下一個最有商機的科研項目。

Tesla創辦人馬斯克認為發展人工智能形同召喚魔鬼,導致人類滅亡。筆者也認為這可能會發生,但這要在現有的「弱人工智能科技」(即只能應用在專門某一範疇的人工智能)進化到「強人工智能科技」(即能做到一個成年人的所有思考活動)後,才有機會發生,而這個進化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不過在這發生之前,如果沒有人有能力去保護人工智能,人類很可能已經毋須等到像《未來戰士》式電影橋段裏會將人類滅亡的強人工智能出現,便已經因為人類惡意修改人工智能而走向滅亡。

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

MP3專利到終結 香港創科何處去

容志偉

2017年6月10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1版

MP3是多個世代的集體回憶,一部MP3播放器曾經是時代尖端的標誌。MP3格式作為全球第一個數碼音樂壓縮標準,也是讓音樂從實體世界走到網絡世界的最重要科技。

筆者作為香港極少數的數碼音樂訊號處理科研人員,看着MP3由實驗室走到商業應用,由全球都在使用MP3格式到音樂格式百花齊放。這20年的MP3故事,對香港的創新科技業極具參考價值。其相關的事情,可讓我們從社會媒體文化、科研文化和商業文化中,看到為何香港的創新科技業會迷失。

由於MP3的普及性,很多媒體都報道其相關專利在2017年終結。但幾個香港主流媒體都不是說MP3的20年專利終結,擁有其專利權的機構不能再收費授權,以後可免費使用,而是寫有關機構宣布取消有關MP3的專利,使行業不再支援MP3格式。

任何對專利權有基本認識的人,都會知道這種報道是錯誤的。專利終結跟取消專利絕對是兩回事,專利終結是被迫不能授權,而不是可以授權但只是不再授權。相關機構會有錢不收嗎?

再者,專利終結不等於MP3格式的終結。相反,即使MP3格式在音質上少許不及其他仍然受專利保護的格式,但因為現在不再需要付專利授權費,而MP3格式又非常普及,因此未來的軟硬件都會繼續支援MP3格式。

對創新科技認識不足

專利權是一種知識產權,是創新科技中最重要的商業組成部分。沒有了知識產權的保護,根本沒有機構會作出重大的創新科技投資。媒體連知識產權的基本資料都出錯,也不了解創新科技背後的實際情況下,便刊登錯漏百出的報道。媒體其實有多認識和尊重創新科技呢?有怎樣的社會文化,便會有怎樣的媒體。媒體的報道某程度反映了香港社會不太認識和尊重創新科技。香港的創新科技又怎能在這種社會文化下發展呢?

另外,科研文化也是創新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MP3是一種數碼音樂壓縮標準,而其專利是一種軟件專利。有公司機構願意投資MP3的研發,是因為相關的軟件專利可以得到可觀的商業回報。但在香港的資訊科技界,軟件專利很少得到重視,有不少軟件公司及開發人員非常抗拒,甚至反對軟件專利,認為軟件專利對他們的工作以致整個行業不利。跟他們討論時,不少會說出似是而非的論點,或搬出一些知名大學教授的說話來辯證。香港的科研文化抗拒軟件專利,其實也直接令香港的創新科技無法向前走。

軟件專利是一種推進創新科技的催化劑。以MP3為例,如果開發人員不創新,在開發應用軟件時又要使用MP3格式,當然只可以透過繳交專利授權費來解決問題。但為何開發人員不研究另一種能夠避開MP3相關專利的格式?實際上在MP3格式成為第一個全球標準後,還有別的數碼音樂壓縮標準,例如AAC,FLAC等。商業社會從來都沒有免費午餐,與其盼望人家可以免費公開軟件原程式碼又或反對軟件專利,我們是不是更應改變香港的科研文化呢?

然而,讓香港創新科技走到不知哪裏去的最深層原因,是香港的商業文化。在MP3相關專利仍然有效時,任何支援MP3格式軟件或硬件的品牌、零件及產品製造商,都要向擁有其專利權的機構繳交專利授權費。無論是軟件或硬件,計算方法是逐件出廠產品計,收費由0.75至5美元一件不等。如果MP3格式應用在串流音樂又或遊戲軟件,收費則另計。

單單收取專利授權費,公司機構便可以持續了20年,每年收到數以十億的收入。而當年所投入的科研費用,相對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但在香港,又有多少個商人會看重這類商業模式和價值呢?

政府應擔當推動角色

造成這種文化的最重要原因是在香港的商業社會中,創新科技從來都不被認為是主角。以資訊科技為例,資訊科技被定性為支援角色,是公司機構中不起眼角色,即使是以資訊科技為主業的公司機構,大部分都只是接項目工作,為其他公司機構開發軟件和系統。久而久之,整個商業文化都會忽略了創新科技的真正價值,因而導致創新科技走到不知哪裏去。

媒體文化、科研文化和商業文化這三種文化,環環相扣。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變並不容易。最重要的一步應該是由政府開始,例如政府的資訊科技項目是否一定要價低者得?政府能否成為香港公司機構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科技的第一位客人,從而協助將該創新科技成為世界標準呢?

創新科技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世界標準,知易行難,盼望有一天我們會聽到有一些世界標準,是由香港公司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科技演變出來。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發牌條件窒礙 不鬆綁難創新

容志偉

2017年4月1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1版

在香港搞商業上的創新,很多時都會碰壁。不是生意模式問題,也不是市場需求問題,而是政府的牌照問題。為保障市民利益,在發牌條件中加入些要求是必須的,但因為害怕新事物而把一些不必要、甚至會導致新事物不能生存的要求加入發牌條件,只會窒礙創新。

美食車和數碼聲音廣播都是新事物,需要政府牌照才可以營運,但都很快會消失。美食車是一個很好的構思,它實質是流動食物外賣車,但為何牌照硬要規定在指定的地方才可以營運呢?已獲發牌的美食車只有16輛,即使它們泊在不固定的位置,對環境、交通等有多大影響呢?再者,生意是流動的,今天某一個位置可以為美食車帶來不錯的生意,明天卻可能一宗生意也做不成。由不熟悉商業營運的政府選出指定地方,便導致有美食車東主看見同業情況後,未開業便退回牌照離場。

勿僅保護既得利益者

香港在2011年發出首批數碼聲音廣播牌照。雖然數碼聲音廣播是上世紀發明的科技,但對香港來說也是新事物。營運商毋須付任何牌照費,但必須接受一個條件:政府對停止傳統AM/FM模擬聲音廣播沒有時間表。

以香港的人口,其實容不了數碼和模擬聲音廣播同時存在。即使沒有停止模擬聲音廣播的時間表,營運商仍願意嘗試新事物。但營運了6年,最後一個營運商近來也交回了牌照,政府亦剛宣布香港會全面取消數碼聲音廣播。有分析指停止數碼聲音廣播是大勢所趨,但試想想,如果政府在發牌時已經定下停止模擬聲音廣播的時間表,數碼聲音廣播必有很大機會生存,外國也有成功例子。例如挪威於今年年初便宣布全面取消模擬聲音廣播,全國只會有數碼聲音廣播。

從以上例子來看,即使有心創新,政府的發牌條件卻會直接導致失敗。另一方面,政府更透過保護既得利益者來阻止創新事物的出現。

當全球不同國家都要求公共交通服務營運要將其服務數據,如巴士班次數據,公開給公眾免費使用時,政府剛剛和九巴續約10年專營權時,沒有加入此要求。沒有這些數據,很多資訊科技公司構思開發一些創新應用程式也做不了。

九巴說不開放的原因是這些數據有商業價值,因此不會公開。但這些公共事業服務數據根本不是屬於公司,也不是屬於政府,而是屬於社會的。開放數據是全球大勢所趨,也是推動創新的其中一個重要動力。當政府發牌照給既得利益者時,沒有要求開放數據,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會開放。

另一個例子是的士牌照。當不少國家地區都推出新類型牌照來使UBER及同類創新形式的應用程式能夠合法經營時,香港除了全面封殺UBER外,更在傳統的士牌照外推出優質的士牌照,以表示回應社會要求。而這種優質的士牌照,並不是個別司機可以申請,必須是車隊才有能力申請。

不應考慮投資者風險

無論優質的士有多好,都取代不了UBER類的創新模式,而政府是要封殺UBER類型的創新。為何呢?政府的回覆也很直接:影響持的士牌市民。以上4個例子說明了政府透過發牌,來減少社會的創新意欲。

另外,政府也對投資者持有雙重標準。為何九巴及的士牌照的投資者不用為自己的投資風險負責呢?如果投資者已經預示創新事情會影響九巴及的士牌照的商業價值,應該要做的是賣掉九巴股票和的士牌照。哪有投資永遠只賺不賠?

如果政府真的希望社會創新,筆者認為任何牌照政策都應該以以下3點為目的:首先,對於創新事物,發牌時應給予較大空間。創新事物在開展初期必會有一批不願改變的人阻礙其發展。無論阻礙的原因是影響了既得利益,又或只是不想改變,政府的政策應是幫助創新事物除去這些阻礙。

另外,對於現有產業,如果其成功是基於政府的牌照政策保護,那麼在續牌的時候必須減少壟斷空間。如果那牌照並不需要續期,政府應該盡力增加其市場競爭性,例如不斷檢討牌照的需求來增發新牌,減低牌照炒賣價值。

最後,政府的發牌政策不應考慮投資者的風險。在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每年發表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香港的排名已經由2011年的全球第4位,輾轉下跌到2016年的第14位。如果政府不改變透過牌照來懲罰創新者,和獎勵既得利益者的話,即使社會再談多少創新,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無功。